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文/图

9月8日11时40分,经过近三个小时的山间徒步,四川在线记者来到了距离磨西镇10公里外的柏秧坪村最大的安置点。此处安置点虽只有3间帐篷,但是现场搭着简易大棚,大棚内黄色的木质桌椅板凳齐全,2口油桶改造的炉灶上,大锅冒着热气,刚蒸熟的热馒头软和,散发着香味。


【资料图】

据柏秧坪村党支部书记刘继康介绍,地震之后经过及时清点人数,有一名村民受伤已及时送出医治,目前在村的村民共有398人,都选择就地安置。全村3个组,每组分别设置2个安置点。最大的安置点安排了1组110余位受灾群众。

该安置点就在红军战士泉水疗伤雕像前的宽敞空地处。87年前,红军在柏秧坪村与敌军激战,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故事。地震之前,柏秧坪村是游客追寻红军浴血奋战、体验艰苦卓绝红色精神的旅游打卡地,也是附近有名的“红军村”。地震发生之后,柏秧坪村充分发扬红军百折不挠的精神,积极主动、有条不紊进行这场抗震“战斗”。

村干部分工明确 村民积极配合有条不紊

“我们村房屋倒塌受损严重,几乎不能再住人了。”村民张孟开的民宿,瓦片四落、门窗倒塌。在现场房屋勘察的成都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表示,“从墙裂、倾斜程度,房屋结构破损,以及局部倒塌等因素综合考量,我们小分队目前勘查了村上20户房屋,仅1栋还可继续住人。”

房屋不能住,山里的秋夜更凉,地震后的夜晚如何度过?

“村活动中心有大棚!”1组小组长马东云一点儿也不担心。

地震之后,柏秧坪村村干部在村委会指导下,分工明确,立即投入抗震救灾、安置村民的工作中——村支部书记总体统筹安排,逐一清点人数,确保受灾群众安全稳定,积极联系外界,上报受灾情况;副书记调配人员和器械,安排挖掘机和装载机清理飞石,尽力打通通往外界的道路;各组小组长积极组织村民选择平坦宽阔地带,从村活动室搬运大棚、露营篷、桌椅板凳,就地建立安置点。

在村干部带领下,村民们自救工作更是有条不紊地进行。食物方面,早前因柏秧坪村大部分群众以旅游接待为业,民宿餐饮酒店物资储备较为丰富。地震发生之后,干部群众各家各户拿出自家的米面油和蔬菜肉类,集中在一起,在安置点烧火做饭。“目前物资都比较充足,再加上昨天救援人员运送、空投的方便面、饮水,还有550斤大米、32斤清油等。全村物资可以供应村民三天不愁。”村委会副书记黄金伦表示。

饮水方面,群众自发寻找水源,并从山上引入山泉水,轮流从1公里外的山间背至安置点。“大锅里的水时时刻刻都有,饿了,就可以泡面。”村民马东美表示。

用电方面,有村民贡献出家中的一台发电机给村委会,各家将摩托车内剩余的汽油集中起来用于发电。在汽油有限的情况下,安置点每天早晚8时进行两次发电。这个时间,大家伙就会聚集在一起给手机充电,保持对外消息畅通。

“目前我们就地安置,大部分物资都不缺。虽说道路中断,我们也不慌不乱,不给党委政府添乱。”震后第四天,目前的柏秧坪村各方平稳,刘继康也更加底气十足,“家里有土豆、地里有蔬菜,苞米和肉吃完之后,我们还可以杀猪宰羊。”

爱心妈妈服务队保障后勤 村里的老人都很安心

记者到达柏秧坪村时,恰逢午饭时间。村民王淑琼从堆放得满满当当的物资室拿出一箱方便面,摆放在大锅前的桌子上,一盒盒挨着泡开,有需要的村民挨个领取。“馒头、馒头,来吃馒头。”随着一声声呼喊,村民们又各自拿了一个,团团坐着,细细咀嚼。

现场负责饮食安排的,是柏秧坪一支特殊的队伍,名叫爱心妈妈家政服务队。

“我们服务队共有15名队员。地震以前,我们日常的工作是帮助村里年纪较大、身体不好、无法自理的老年人,日常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打扫卫生。”地震发生之后,以王淑琼、杨树琼、马东美为代表的爱心妈妈家政服务队主动站出来,带头在安置点为大家洗菜做饭、照顾老人、维护秩序卫生。据悉,柏秧坪村共有70余位老人,服务队每天定时定点烧火做饭。在物资有限的情况下,每天下午4点,也会为大家奉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四季豆、南瓜、土豆、辣椒、玉米,有限的食材在她们手中变换出无数搭配组合,为受灾群众带来口腹上的慰藉。“我们共准备了三口直径一米的大锅,一口用于煮米饭面条,一口用于熬汤,一口用于炒菜。”王淑琼逐个介绍着露天厨房里的事物。记者在现场看到,村民拿出的腊肉还有整整4块,刚摘的四季豆有一盆,比海碗还大的青皮南瓜即将下锅……每日的饭菜,服务队一点儿都不敢马虎,“有肉有菜,在灾后也是特别暖心。”

记者从柏秧坪村走出来时,恰逢应急救援人员和民兵通过人背运送50顶帐篷进入共和村和柏秧坪村。有了保暖避雨的救灾帐篷,想必,今晚柏秧坪村的群众可以睡得香一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