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吴浩 兰珍 薛维睿

9月13日一早,中新社记者张浪就出现在震中泸定县磨西镇的街头,他的身旁,是四川日报、甘孜日报等省、市(州)级媒体,大家正准备报道磨西镇居民欢送救援队伍的新闻。

“9·5”泸定6.8级地震发生后,这样的场面只是媒体报道场景的一个缩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地震发生以来,从中央到省级,再到市(州)级、县级,全国各级各类媒体记者第一时间抵达灾区,深入抢险救援、安置帮扶等一线,以文字、图片、图示、视频等方式,采写了大量及时准确、生动感人的高质量稿件,立体多元的报道为抗震救灾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快速集结,各级媒体记者深入报道抗震救灾

自地震发生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中央级媒体和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新闻网等省直媒体,甘孜州、雅安市媒体以及泸定、石棉等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工作者,纷纷集结,快速出动,深入灾区一线进行抢险救援和抗震救灾报道。

地震发生后,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立即兵分多路赶赴震区。因为道路中断,在距离震中磨西镇7公里处,记者弃车徒步前往震中,最终在地震发生3个小时后,抵达磨西镇并发回现场报道。而在泸定县磨西镇和得妥镇等地,四川广播电视台记者也随救援部队,冒着危险徒步赶到现场,发回大量抢险救援报道。

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王云(右二)操作无人机拍摄灾区情况。张守帅 摄

雅安市石棉县王岗坪乡受地震影响,多处道路垮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总站记者徒步3小时进入灾区,拍回了大量抢险救灾的画面。中新社记者抵达震中磨西镇后,连续多日高强度工作,及时发出一线报道。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四川总站记者黄鹂(女)前往王岗坪乡。受访者供图

震后,雅安和甘孜当地的报社、电视台记者以及县级融媒体中心的新闻工作者,下沉泸定和石棉灾区各个点位,发回大量现场报道。

从9月5日到9月12日,“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省市(州)县前线联合指挥部先后召开6场新闻发布会,各级各类媒体第一时间通过新闻发布会将地震伤亡情况、搜救排查、伤员救治、隐患防范、群众安置以及下一步安排等信息,及时传递到灾区之外。

据初略统计,地震发生后前7天,四川平均每天都要协调100余名中央和省级媒体记者在甘孜和雅安采访,推出各类新闻报道阅读量超1.5亿次。

多种方式,提升报道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

地震发生后,各级各类媒体纷纷推出大量形式新颖、感染力强的新媒体报道,提升了这次抗震救灾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飞夺泸定桥”成为此次抗震救灾报道中的一个共情点,引发广泛关注与热烈反响。人民日报大幅海报《勇往直前、不畏艰险!这就是“飞夺泸定桥般的救援”》,四川日报特别报道《新时代“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式救援》,四川广播电视台深度短评《现代版“飞夺泸定桥” 生命因你而闪耀》,四川新闻网报道《泸定6.8级地震丨四川甘孜特警“飞夺泸定桥”般的12小时生死救援》等报道都聚焦同一主题,放大传播声量,被广泛传播。

人民日报推出的主题海报。

四川日报推出的抗震救灾特别报道。

各媒体持续聚焦救援动态报道、群众安置等主题,通过小切口讲述感人故事。新华社推出《昼夜兼程,挺进“孤岛”!》《照片背后的故事 | 除了“汶川哥哥”,我们在泸定地震灾区还看到……》等报道被广泛传播。川观新闻稿件《“一命换几百命,我必须做!”震后他没逃生而是……》等报道温暖人心,被广泛转发,相关话题登上网络热搜榜前列。同时,各媒体现场挖掘的台北游客获救后主动当起志愿者的相关报道引发多方媒体关注、转载。#近万志愿者泸定一线救灾#话题登上抖音平台热榜,阅读量超6000万。

新华社记者拍摄的“汶川哥哥”,用一张特写展现了抗震救灾精神的传承。

据不完全统计,这次“9·5”泸定6.8级地震最多时一天有近200名媒体人现场参与报道,另有100余家媒体以转载新闻等形式参与报道。截至9月12日16时,中央级媒体和省级主要媒体累计推出重点报道4600余条(篇),市级(市外)媒体共推出原创报道2400余篇(条)。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