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观察 罗光德 四川在线记者 薛维睿 文/图


(相关资料图)

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全省18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联动的“追光2022”天府人物推介活动正在报名中,雅安市雨城区河北街道斗胆社区居民委员会向活动组委会推荐了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史晋川。

人物名片

史晋川,雅安市雨城区退休职工,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工艺爱好者,专注金石拓片、木版画和金丝楠乌木雕刻艺术创作30余年,先后花费20余万元购买材料,以秦汉简牍形式手工雕成超百米乌木木刻史卷,复刻了《论语》《孙子兵法》《道德经》《诗经》(部分)《离骚》《出师表》等作品。

史晋川

人物故事

1月19日,冬日暖阳映照青衣江畔,走进史晋川家中,阵阵金丝楠木幽香传来。78岁的史晋川拿出新近装订成册的乌木简牍。

房间内,一眼可以看见手工雕刻的《翠竹图》四条屏,四处堆放着一捆捆乌木雕刻简牍和一幅幅木刻版画。数十年来,史晋川醉心于金石拓片、木版画和金丝楠乌木雕刻艺术创作,复刻下众多中国历史典籍。

史晋川乌木复刻作品

乌木简牍盈室溢香

“仅仅这部《论语》,就有15000多字,雕刻好后展开超过35米长。”史晋川向记者介绍,2015年前后,他专程从雅安乌木市场买来上等的金丝楠乌木,加工制作成宽约3.5厘米、高45厘米的乌木简,将《论语》复刻在一块块金丝楠木上。

上世纪70年代,史晋川便自学了木工手艺。“当时,我刚参加工作十多年,想着除了当好工人外,还得有点自己的爱好,学一些今后可能用得上的手艺活。”史晋川说,机缘巧合下,他跟着一位师傅学了木工技术,没想到为日后的木刻创作打下了基础。

此后,工作之余,他逐渐开始在木头上写写画画,尝试雕刻制作出木刻作品。从梅兰竹菊到汉代车骑出行画像砖图案,史晋川逐渐爱上了乌木雕刻,“每次雕刻都让我感觉心里沉静,时间也过得特别快。”

2008年,史晋川用金丝楠木雕刻了由魏明伦、张昌余创作的《奥运年赋》,被北京奥运会组委会收藏。

“《奥运年赋》由64片来自雅安的乌木雕刻而成,乌木年龄至少5000岁以上。”史晋川说,除了雕刻过程极为用心,乌木选择也颇费心思,5000年以上的乌木,代表的是中国5000年悠久历史和文明;每片乌木长56厘米、宽5厘米,分别代表中国56个民族和奥运五环。

“我制作的这些木刻简牍,金丝楠乌木原料都来源于雅安本地。”史晋川说,雅安金丝楠乌木资源丰富,但为了寻得一块好材料,他除了去市场上转悠,还常常跑到乡间野外搜寻。从棕绳、麻绳到各种材料选择,再到乌木加工制作、抛光,一件作品的诞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乌木材料沉重,两年前,为了节省力气,70多岁的史晋川把自己的工作室从7楼楼顶搬到了一楼。“库存太多,搬家都搬了好长时间。”

乌木雕刻简牍

收藏汉砖拓片成册

除了乌木雕刻,史晋川也是汉砖收藏爱好者。最初,在芦山县收购金丝楠等木材时,他发现村民的墙角里散落着一些有画像砖。于是,后来在寻找乌木的同时,也有意在各地“访砖读砖”。

“我收藏了130多块汉砖,其中120多块都是在芦山县找到的,另有几块是在荥经县和汉源县找到的。”史晋川说,芦山县古为“青衣羌国”所在地,其历史悠久、文物遗存丰厚,涵盖了各个时代的历史文化,其中又以汉代文化遗存最为著名,有“汉代文物之乡”的美誉。画像砖始于战国时期,盛于两汉,主要用于宫殿、庙宇祠堂和墓室的装饰 ,是汉代人记录生活的方式之一。

“从汉至今,这些画像砖虽历风雨,但砖坚硬若石,砖块无损,砖色未变。”史晋川说,雅安出土的画像砖,构图独立完整,造型简练,古朴生动,充满生活气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汉砖风格,是研究历史文化的宝贵实物资料。

2018年,他将131块汉砖拓片,汇集为《汉代青衣羌人画像砖图谱集成》出版,该书将收录的拓片分为文字、画像、图案文饰三类,每一张拓片都是按一比一的原型尺寸印制,并附上跋文介绍。

此前,雅安曾举办西康金石画像展,选用了史晋川收藏的汉画像砖捶拓的100幅拓片,凤求凰、狩猎图、年年有余图、羌人耕作图……一幅幅图案,呈现出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动人场景。

如今,史晋川个人工作室里,一箱箱装裱好的拓片卷轴整齐摆放。“收集整理汉代画像砖资料,也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传承尽绵薄之力。”史晋川说,“希望这些物料日后都有好归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