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一共十二位皇帝,存在时间从皇太极改国号算起是276年。它也曾有高峰期,乾隆年间是最高峰,但偏偏衰败也是从这里开始的。众所周知,衰败的根源是闭关锁国,这项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防范西方殖民主义者。但是这种自卫措施极其被动,最好的自卫措施是自己强大,而不是将自己锁起来。那其实与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
一开始的闭关锁国并不深,只是为了不让人民跟郑氏的抗清力量沟通,到乾隆这里就变了。先是为了维护统治严厉控制思想,将所有认为不符合其思想的书籍均销毁。当然这一举动历代王朝都有,但人家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烧的均是无实用书籍,科技、农业之类的实用书籍一本没烧。乾隆倒好,管你实不实用,只要书籍思想、作者思想带了反清的,一律禁止,其中包括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晚年又好大喜功,盲目自信的认为天朝物资富饶,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跟他人贸易。一声令下,彻底锁住了清朝通向外界的大门,从这以后直到鸦片战争。清朝就像是个道路阻塞的小村子,对外界一无所知,最终造成差距十分大的落后。这一切其实都是源于思想,曾有人提出,倘若当初康熙没传位给雍正,或许就没有后来的落后。
这件事得从雍正的登基说起,乾隆年幼时期是康熙唯一一个养在身边的子孙,以至于雍正一登基就将弘历作为心目中的储君人选。倘若雍正不登基,就没有弘历的登基,如果康熙把皇位给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下场。胤祥出生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十月初一日(公历11月16日),他在十二岁便跟康熙谒陵过。一直到废太子事件的九年时间里,不管康熙去那里,都会带着他。
可以见得他的能力,后来在雍正年间的表现其实也证明了,胤祥不仅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还有更好的办事能力。擅长协调人际关系,是难得的人才,史书记载来看他的性格隐忍倔强。但最重要的一点事包容性,这么来说。他对于宗教并不热衷,但是他对宗教人士很尊重,传教士都感到胤祥对他们的友好。跟别人不同的是,他看见犹太人,想的却是尝试了解这个民族的情况和文物资料。他的性格谦和,倘若胤祥是皇帝,或许不会闭关锁国,而是精心研究武器。
这点从他的生平中能看出来,他主管内务府时打造的武器包罗万象,每次都不厌其烦的尝试。历史上,他跟胤禛是明君贤相,但他的能力并不比四哥差。胤禛的盛世也离不开他的扶持,雍正一朝,大多年轻位卑的官员都是他推荐的。这些人确实有大才,后来构成了雍正到乾隆初年的整个国家系统中坚力量。
唯一不好的大概是他的身体,康熙年间就得了病,后来在雍正年间又操劳过度。他本人有着极强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倘若他是皇帝,恐怕只会更加勤奋。早逝也是注定的,但他的包容性不一定会造成封锁的情况发生。如果这样一来,情况还是会发生改变,那清朝的历史可就大不一样了。但历史之所以是历史,就是因为它不可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