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四川多地陆续发布2023年当地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拟录用人员公示名单。

在公示信息中,不少人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除了985、211高校的学生是选调生的“常客”外,不少清华北大的学子也出现在名单中。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所谓选调生,是指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品学兼优的应届大学本科及其以上的毕业生。据统计,截至2021年,四川的选调人数已超2万人。其中,清华北大学子的数量呈上升趋势。

顶着北大清华的光环,他们为什么愿意成为选调生?如何把先进的理念和技术送到基层?近日,记者采访了多位毕业于清华北大的选调生,看他们如何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做好新时代的基层奋斗者。

【现象】

直面压力,在基层历练中成长

清华北大选调生群体在壮大

2019年从北大毕业后,小小成为了一名选调生。

“当时,全国很多地方都来学校宣讲,让我对选调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5月11日,小小告诉记者,她一直想毕业后做一些有意义的工作。“同时,我也了解到,不少学长学姐考上选调生后,发展得还不错。”

综合考量下,她把目光瞄准了成都。“成都不仅有安逸的生活氛围,产业也发展迅速,城市充满生机和活力,感觉大有可为。”于是,她报名了。之后,笔试、面试等流程都很顺利,她如愿考上成都某地的一名选调生。

“平时我的工作与成都的主导产业相关,要参与相关产业规划、项目招商,也要与企业打交道等。”小小注意到,每年各地发布选调生招录公告后,都会有很多学弟学妹前来咨询她,越来越多的校友加入到选调生的队伍中来。

在工作中,小小有时会因自己毕业于北大引来更多的关注。自认为“佛系”的她也会无形中给自己立下一个个“小目标”,想着如何提升专业能力与业务能力,在岗位上快速成长起来。

在眉山,七七考上选调生后,就奔赴基层。“我到了一个村里,主要协助村主任处理日常事务。”七七说。

事实上,毕业时七七已经从一家互联网公司实转正了。可她还是毅然选择报考选调生。对她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就业选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眉山是她的家乡。

“还是想为家乡做点什么。”当她回到眉山后,开始还是有点不适应。“刚去的时候,很多人会好奇或者疑惑,为什么北大毕业还要回来当选调生,会比较关注我将如何发展和成长。”七七说,刚开始会焦虑,“可既然已经成为了一名选调生,就要有情怀,就要有使命感。”

因此,投入到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事。在村里,每天面对的都是很琐碎的事。可当七七解决了在她看来很小的一件事,村民们却向她表达感谢时,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时间久了,也让她更加坚定“来这一趟是值得的”。

【故事】

清华学子化身驻村书记 研发公益网站

用科技赋能乡村教育振兴

从清华大学毕业后,陈先生就以选调生的身份来到成都,目前在成都市经信局工作。

在他看来,毕业后进入体制内,到基层锻炼,对于自身的成长历练有着深远的影响。“不管你在机关还是在基层,对文字写作、待人接物等各方面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比如你去到了基层,如何处理跟群众之间的关系,如何真正为当地群众做实事,如何因地制宜做发展规划等问题,都很考验个人能力和水平。”

同样是清华毕业生的小胡,2020年选调到成都市委宣传部任职,目前在新津玉龙村挂职党委副书记。在驻村工作前,一位前辈告诉他,在村里工作一定要先搞好调研,把村里情况摸清楚,情况都不清楚,两眼一抹黑。驻村期间,他历时一年,走村入户,集中调查研究在乡村教育振兴大背景下,农村教育的现状以及面临的现实困境。

他发现很多农村的孩子天资聪颖,绘画等天赋非常高,但因为资源匮乏,无法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也就无法享受到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想做一朵萱草花,用科技赋能乡村教育振兴,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小胡说道。

小胡在给乡村学校孩子做公益讲座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小胡动员了自己在学校期间一起做学生社工的朋友们,组建了一个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的开发团队。在今年3月,他们推出了“常问”(ChatAnywhere.top)网站,并免费开放给国内用户使用,尤其是乡村一线教师和学生使用。

“我们核心团队成员都来自农村,学有所成后,都有反哺家乡教育的强烈愿望。‘常问’寓意着我们希望孩子们多学多问,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小胡介绍。“常问”公益网站采用了当前最先进的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与用户进行流畅、智能、有趣的对话,在对话中激发灵感解决问题。

该公益网站一经上线,就受到了很多用户的热捧和好评。在短短两月时间,网站的日访问IP已经突破2万人,单日调用超20万。一位乡村教师试用之后来信表示,在科学课上,他会让孩子们发挥想象提问题,由聊天机器人当场解答,孩子们都兴奋不已。

“基层是一个大舞台,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我希望能够用青春热血给出属于自己的答案。”小胡对未来的清华学子寄语道:“乡村振兴‘干’字为先,我们要把所学运用到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为党和国家作出贡献。”

【数据】

四川的选调人数已超2万人

清北选调生数量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四川高度重视选调生工作,将选调生作为优秀年轻干部的重要来源。据公开报道,四川省的选调生工作从1983年开始。截至2021年,四川的选调人数已超2万人,超6成扎根在县乡基层。

近5年来,四川对选调生招录的需求偏大,名额普遍保持在900人以上。其中:2019年招录1713人,2020年招录1814名,2021年招录1060名,2022年招录946名,2023年招录1016名。

与此同时,知名高校的毕业生加速与四川“双向奔赴”。其中,不少来自清华北大的学子将目光投向基层,加入选调生队伍。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四川面向全国部分知名高校开展定向选调急需紧缺专业优秀大学生来川工作,彼时到岗的228人中,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172名,占总人数的75%。就是在这一年,清华毕业到川的选调生共22人,是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

“北大跟19个省有定向选调的合作,今年选择到四川的毕业生一共25人,人数最多。”北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2014年接受采访时表示,“可见四川的吸引力有多大。”

2017年,四川全省共有1550名知名高校毕业生通过报名审核,其中哈佛、剑桥等国(境)外名校25人、清华77人、北大115人、人民大学106人,博士、硕士1322人。从报考人数看,清华、北大的人数创下过去历年新高。

2021年,据清华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官网公布的信息,2022年四川省面向清华大学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首批计划招录名额就达569人。

专家观点

名校毕业生前往基层是一种正常现象

建议:发挥母校品牌和人脉优势帮助地方发展

“选调生制度是国家关于人才、干部培养的一种制度安排,无论是哪个高校,包括北大、清华、复旦、川大等高校的毕业生去响应这个制度,这都是一种正常现象。”

5月12日,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蔡尚伟谈论以上现象时表示,他注意到有一些观点,认为北大清华作为整个中国高校的品牌双星,大家会觉得这两所学校的毕业生走向基层,和传统观念存在了反差,认为有点儿“浪费人才”。

“但事实上,不管学生的高考分数差异有多大,无论是北大清华,还是其他985、211等一流高校的学子,年龄的局限导致了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缺乏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他们都有面向基层丰富自己、提升自己的需要。”蔡尚伟说。

他举例,基于分科的现代大学制度,每个人限定在一个狭小的专业领域,对他们未来事业的发展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局限性。他表示,可他们一旦进入了基层,哪怕是最偏僻的乡村里一个基层单位,做的每一个项目包括规划、策划、落地,都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和考量,实际上非常锻炼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有助于拓展心胸和视野。

“但如果大量的人才涌入基层,也会面临被淹没的风险。”蔡尚伟最后建议,选调生应当在基层摆正态度,定好目标,脚踏实地做出成绩,得到脱颖而出的机会。清华北大的学子在基层,则更需要借助这个机会全方位地实现自我提升。同时,发挥母校的品牌和人脉的优势,引进资源和项目,帮助地方上的经济发展,用自己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更好地服务基层。

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教授杨静光也表示,他也注意到不少清华北大的学生选择成为选调生的这一现象。他认为,年轻人毕业后选择到基层工作,把一些新的观会、想法和专业理念带到基层,促进基层的进步,是值得鼓励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能得到实践锻炼和人生阅历的快速提升。”

来源:封面新闻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