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解史,感悟人生
(相关资料图)
▼
01 / 怀古
盲目的乐观,不是一种快乐,可能仅仅是因为无知。
无知者无感、无畏,日子一天叠加一天,一眼望到尽头。
理性的悲观,并非一种忧伤,而是一种情怀,一种远见,一种悯人、悯物之心。
人活着,总要信点什么!
山河亘古,送走了一代又一代人,许多人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沧海桑田,流星一瞬。
这些压抑在心底的怀古之情,是对生命的歌颂,它温柔了岁月,惊艳了时光。
杨慎在他的词中写: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样的感情奔放、厚重,有些人的伤感叫人压抑,有些人的感伤,令人清醒。
刘禹锡过金陵时写下了: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段历史在他笔下沉浮,如今,我们就站在这片土地上,唐代的衣冠、宋时的风月早已不见。当我们也成为历史尘埃的时候,谁还会记得秦淮河畔有谁在驻足叹息过呢!
往事一幕一幕随姑苏河、寒山寺的烟雨而去,咸阳城下早已是车水马龙,楼宇林立。
秦皇汉武都未能留下太多的足迹,又何况是我们呢!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故,我们今天讲一首古诗,也许能让我们想到一点什么。
02 / 品诗
因思人事事无穷,几度经过感此中。
山色不移楼殿尽,石台依旧水云空。
唯馀芳草滴春露,时有残花落晚风。
杨柳覆滩清濑响,暮天沙鸟自西东。
出自刘沧的《经龙门废寺》
刘沧:晚唐诗人。大中八年,公元854年,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擢华原尉,迁龙门令。
据载,刘沧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
他的诗,怀古幽思居多,笔锋浑厚,苍劲有力,如《秋日过昭陵》中有经典句: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
但史书中关于刘沧的记载并不多,晚唐山河飘摇,战事频起,诗人多有怀古,想来也是因为李唐的逐渐衰落。
下面我们再深度解读一下这首诗。
03 / 追思
诗文大意可解为:
因常虑人间之事,反而可思之事越来越多,几度从此地经过,都有不同的感怀;
山河依旧,物是人非,龙门寺如今已经荒废,楼殿大多坍塌。亭台尚在,可池水已经干涸,白云再也无法映照绿波之中;
唯有晨昏暮晚时的春露如昨,偶尔有风吹过,一两片残花落于夕阳之下,尽显悲凉;
垂柳早已经覆盖了溪边的浅滩,偶尔传来溪水的叮咚之声,暮色之下,水鸟振翅远去,四散于东西。
无古不成今,人对历史、对岁月、对苍凉之景的感怀,就是对美好的留恋。
当一个人冷漠到对任何事都不太上心的时候,实际上他也感受不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一溪风月、一雨亭台之景,也入不了他的心头,他活着仅仅是活着,成为别人笔下的欷歔。
诗人几过洛阳龙门寺,每一次都会留下一点伤感,物迁时移,一个王朝由兴变衰,这是苍生之苦。
尽管如此,这首诗依然有着一种破碎之美。
04 / 深读
“因思人事事无穷,几度经过感此中”
世间烦恼无穷无尽,但所虑之事却有不同,有的人为了碎银几两,有的人为了一颗被风拦腰折断的大树。
诗人写“因思人事”便说明他不仅为此事而伤怀,又言“几度经过”,可见不止一次来到龙门寺,但目之所见,一次比一次残破,寺院之中已经人去台空。
盛世之年,香火不断,天下大乱以后,僧侣们也都不知去向了。
“山色不移楼殿尽,石台依旧水云空”
青山巍巍,绿色长存,尘世的浮华与山峦相比,太过于脆弱。宫殿尽毁,一片颓败之景,昔日池水映云,为方外之境,现水涸池干,处处凄凉。
这世上,还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
“唯馀芳草滴春露,时有残花落晚风”
春露悬滴,芳草依依,是这寺院仅存的风景了,几朵残花随风飘落,在夕阳下渐成荼蘼。
这暮晚的幽静,也随着晚风变得深沉。
“杨柳覆滩清濑响,暮天沙鸟自西东”
柳树比前几次见时更加茂盛,因无人剪修,如今已经覆盖沙溪,潺潺流水声隐约传来,寻步望去,惊起了几只飞鸟,各散东西。
尾联这一句,诗人把水鸟比作僧侣,因事而散,流落风尘,道不再是道,江山飘摇。
05 / 感悟
诗中的残败之景,虽然沉重肃穆,但并不叫人压抑。
甚至,让人的内心生出许多异样的感怀,叹古今之悠悠,见日月之恒长。
有些东西,一旦它流动,它就会流走;一旦它盛开,它就会凋零。
或许这就是自然规律吧!
事无长盛,亦无长衰,人亦如此,唯有珍惜当下,见风见月才是所得。
发古幽思,念岁月之悠悠,你怎么活?在乎什么?我怎么活,又在乎什么?
这才是我们读诗解史的意义,盲目便会盲从,盲从便会成为沧海一粟,人生百年飘忽而过,不值得。
END-
作者:槐序,80后姑娘,以文字为梦想,喜欢请多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