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国”这个名字是由 Sun Yat-sen 孙中山先生首先提出,1904年孙中山在美国发表英文演讲《中国问题的真正解决》时,使用了“Republic of 中国”:中华民国。


(资料图)

1. 国家起源

1906年12月2日,同盟会在东京召开会议,纪念《民报》创刊一周年。 提出中文名称“中华民国”。 次年,为宣扬反清反满革命思潮,文人革命家章太炎在《民报》第17期发表文章《民国解说》。 从此,“中华民国”这个名字被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为了证明这个国家的名字是“正直的”,章太炎引经据典,广泛搜集,直接和间接地找到了很多 从历史文献资料中,指出只有“中华民国”这个国名才是最好最贴切的国名。 是独一无二的最佳选择。

因此,在“中华民国”称号的选择和推广问题上,应该说孙中山和章太炎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文化起源中寻找证据以进一步合法化并获得文化正统性。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 鲁迅在1936年写的《关于太炎先生的两三件事》一文中曾说:“时至今日,只称我们‘中华民国’,仍是对‘中华民国’的巨大纪念。 ”那是出自先生(指章太炎)之口,不过这件大公案,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 这里的“渊源”一词,鲁迅用得非常恰当,并没有说是“最早”,而是侧重于其文化历史渊源的意义。

1916年7月,孙中山在上海发表题为《中华民国的意义》的演讲说:“你们知道中华民国的意义吗?‘中华民国’ ,‘人’字的意思,奴才研究了十几年结果得到它的人。 欧洲和美国的共和国早在我国之前就建立了。 20世纪的公民应该有创造精神,而不应该自以为是地声称自己可以遵守18、9世纪制定的法律。 "

原来,孙中山根据他多年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研究,认为虽然共和制是盛行于欧洲和欧洲的代议制政府。 当时的美国,还是有弊端的,他要在中国实行直接的公民权利,强调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叫“中华民国”而不是“共和国”, 其英文表述为:National Republic of China。

显然,孙中山必须坚持共和国的根本原则,即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公民的人民主权原则, 并希望借鉴瑞士、美国等国家发展民主的经验,补充代议制民主的不足:“更先进的,我们党所倡导的公民权利,为直接的公民权利。 除了选举权,公民还有创造权、裁判权和罢免权,这足以制裁议会的专制,甚至是对现行代议制的滥用,也可以说是一种根本性的创新。 所以,“中华民国”中的“民”字绝对是核心内容,绝对不能用。 ”

1923年10月20日,孙中山在广州全国青年联合会的讲话中再次提到这个问题:“‘中华民国’这个词是过去兄弟们杜撰的。 它是什么? 你自然知道“中华民国”不同于“中华帝国”。 帝国以皇帝为主,而民国以四千万人民为主。 "

孙中山认为,从中国领土、人民和国家主权的同一性和历史延续性来看,“中华民国”是与“中华帝国”相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的 中华民国的领土和国家主权仍然是“中华帝国”原有的领土和国家主权,但这些曾经属于皇帝本人。在这种情况下,“中华民国”人民 都是“中华民国人民”。最后,“中华帝国”的国家主权属于皇帝本人,而“中华民国”的国家主权已经属于全体公民,人民是

2.国名的含义

孙中山的伟大不同于历史上农民起义的领导人是他决心把不从根本上改变君主专制的纯改朝换代的革命,转变为建立共和制,从根本上把国家主权还给全体公民的民主革命。 因此,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在维护和维护中华文明的历史连续性和国家主权的基础上,获得了将“中华帝国”的称号改为“中华民国”的合法权利。

而且,从“中华帝国”到“中华民国”的转变,表明孙中山不仅是维护中华文明传承和国家主权的爱国者,更是 没有帝王野心,只想结束君主专制,和创建民主共和国的革命者。 至于孙中山建立“中华民国”思想的博大精深,更是无须论证。 看看袁世凯复辟帝制就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很快就失败了。

故章太炎对《中华民国》中的“中国”二字作了解释:“中国之名,四子孙不同。印度亦称摩揭陀中国。日本亦称山阳为中国, 不是汉地独有的,如果把汉地叫做汉地,那么中国的名字就是以汉前的郡县为界,而印度和日本在提到中国的时候,都是指中国。 到边疆诸县;汉语中说中国的,指的是与外国打交道的领土。这就是名与实的区别。”

“中华”这个名字既有 一副庄严的样子,一副庄严的样子。 符合历史上的“中华帝国”,所以“中华民国”是对国家最好、最恰当的称呼。 综上所述,孙中山和章太炎在解释为何以“中华民国”为“国号”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着重其革命性和民主性,章太炎则着重解决“中华”二字的文化渊源,为新共和国寻求文化和传统支撑,彰显其合法性和正统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