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是对薄胎瓷的专有评语,也可以说是要求。薄胎瓷是一种极精致、极美观、工艺要求极高、极稀少的高级瓷器。薄胎瓷古已有之,“薄如纸、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磬”评语也是古即有之。但由于薄胎瓷对原料,工艺要求极为苛刻,传世极为稀少,不是所有的瓷器可以随便当此四句评价。
1960年代醴陵陶瓷研究所烧制的凤凰图案薄胎碗(醴陵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单位 海藏轩 藏)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一方面提出恢复名古窑,历史名品。釉下五彩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恢复的。一方面又提出,要赶上和超出历史水平。1956年在全国陶瓷会议上,景德镇率先展示了试制成功的薄胎瓷,获得好评。会议结束后,醴陵陶瓷研究所时任所长陈扬根从北京带回景德镇所制薄胎酒杯样品一件。根据轻工部领导意见,要求醴陵采用釉下彩装饰生产薄胎瓷器,梁六奎担任专题负责人,1957年元月起,醴陵着手薄胎瓷试制。湖南省工业厅试验所所长沈明扬、工程师常续和帮助醴陵陶瓷研究所进行薄胎瓷的研制。其中薄胎瓷的配方由常续和(醴陵陶瓷研究所工人李万香、张复生配合)提出,采用界牌高岭土、长石加本地原料组成。这是醴陵产区引用界牌高岭土加长石作坯料的开始。李万香、张复生等对配方进行15次试验,终于突破了瓶颈。
(资料图片)
薄胎瓷泥料配方:界牌高火泥70%;望城长石20%;沩山釉泥10%。
成型方面,首先由公私合营建设瓷厂工人周理华、许电发试制成功薄胎瓷注浆法。又由陶瓷研究所技术员梁六奎同志采用硫磺做母模,注制薄胎瓷成功。采用硫磺母模注制薄胎瓷,瓷质结构紧密,大小规格一致,厚薄均匀。修坯在技术上也不受限制。此前,手工成型薄胎瓷一天只能利坯11只左右,采用注浆法后提高生产率18倍左右。
硫磺母模配方:滑石5%;硫磺95%。
烧成方面,专题组在试制中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措施,如:五次烧成法、瓷盆罩烧法等,使得烧成的产品特别光滑又防止了灰沙。
1958年醴陵陶瓷研究所烧制的薄胎酒杯(醴陵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单位 瓷谷老瓷店 藏)
1957年底至1958年初,醴陵的薄胎瓷试制获得成功。薄胎瓷搭配釉下五彩装饰技法,效果极佳。醴陵试制的薄胎瓷比兄弟产区的样品薄且轻,如52毫米口径的薄胎酒杯,前者厚度0.9毫米,重量10克,后者0.8毫米,重量9克。特别是在薄如蝉翼的制品上绘制釉下彩,世所罕见。
1958年,罗瑞卿大将到醴陵陶瓷研究所参观,见到该所条件简陋,但所制作的薄胎瓷精细无比,赞叹道:“荆棘窝里出好柴呀!”
1959年3月,全国陶瓷专业会议在醴陵召开,主持会议的轻工业部部长助理李人凤看到薄胎瓷后,吟诗一首《十支花歌》称赞:“醴陵一起快如飞,釉下彩瓷争光辉,白玉壶、薄胎杯,渌水春风人忘归。”
1959年,醴陵的釉下五彩薄胎瓷在为庆祝建国十周年而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引起轰动。专家们认为这种釉下五彩薄胎瓷装饰效果极佳,超过了历史水平。“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组委会给出了“薄如纸、声如磬、白如玉”的评价。
1959年“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览资料(醴陵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单位 过云斋 藏)
此后,“釉下五彩薄胎瓷”成为醴陵经典产品,屡有佳作。其中1972年,邓景渊精心绘制了一只釉下五彩山水雪景薄胎大碗,碗高94毫米,口径196毫米,重量180克,该碗在当年的广交会上以600元高价成交。
1980年邓景渊作品19公分雪景薄胎碗(醴陵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单位 瓷谷老瓷店 藏)
是故,历史上以“薄如纸、声如磬、白如玉”来誉醴陵瓷,特别是针对釉下五彩薄胎瓷而言,是最贴切不过了。
1970年代邓景渊作品松鹤雪景薄胎碗(醴陵瓷文化研究中心理事单位 三合斋 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