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 李建熹 四川在线记者 吴浩

5月17日10时49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第五十六颗北斗导航卫星直破云霄、飞向太空。


(资料图)

这是我国北斗三号工程的首颗备份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接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的发射将进一步提升系统服务性能,对推广北斗系统特色服务、支撑北斗系统规模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完成部署三年后,这颗卫星的成功入轨,也标志着有北斗“母港”之称的西昌发射场再续北斗新征程。

新的征程:开启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时代

3年前的6月,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搭载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在西昌发射场成功升空,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但部署完成并不是结束,是新的开始。

火箭吊装过程中。

近年来,西昌发射场通过优化发射组织指挥模式、强化质量管理、细化人才培养、深化设备改造等方式,关键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核心能力实现新的跃升,托举大国重器取得新的成绩。西昌发射场也取得了“1年17发”“1箭9星”“3天2发”“2天2发”等历史性突破,发射数量、发射间隔不断被刷新,全力开启了第三次创业。

为什么要第三次创业?高密度航天发射任务是最现实的需求。“为此,我们围绕准时发射、加注综合能力提升、综合指显、精准气象预报等课题开展全面创新攻关,不断推动从事科技创新和服务科技创新的深度耦合。”某发测站站长张树磊介绍道。

火箭吊装中。

据悉,西昌卫星发射中心2027年两个发射场综合发射次数将突破50次,至2035年目标突破100次。

“以我为主、紧前谋划、未雨绸缪”,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西昌发射场启动了多阵地火箭并行起竖工作探索论证,分析梳理现行组织指挥模式、计划节点设置、人力资源调配、通信保障需求、风险防控等方面工作。“同时,也加速推进多任务、多阵地、多模式并行测试发射流程和支撑保障研究,以有效应对未来常态高密度任务形势。”张树磊说。

核心理念:严把质量提升胜算

“颗颗螺钉连着航天事业,小小按钮维系民族尊严。”“成功不等于成熟,成熟不等于可靠。”“质量就是胜算,质量就是生命。”

西昌发射场塔架旁,最显著的标语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词:质量。

西昌发射场中的标语。

作为北斗唯一“母港”,西昌发射场承担了全部北斗卫星发射任务。如今,在“高密度发射”“连轴转作战”“满负荷运行”等环境时常出现的情况下,要保持连战连捷的战绩,“质量”依然是最核心的关键词。

不久前,某次任务的箭体交接工作中,动力系统箭上操作手段春安敏锐发现发动机某一电缆插头的四个插孔中有三个被油膏堵满。油膏位置很隐蔽,清理时稍不留神就会损伤插孔内部的簧片,进而影响发动机正常点火。他立刻打起十二分精神:拍照记录、多重采样、清洁处理、复查确认。经过他与二岗负责人相互配合监督,一系列处置操作精准精细,保证了电缆插头状态,成功排除安全隐患。

这样事无巨细的案例还有很多。近年来,从任务实战出发,西昌发射场不断优化和完善管理体系,走进了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新时代。

燃料泄回前的准备。

同时,西昌发射场坚持“任务一盘棋”理念,先期论证、科学统筹,充分利用任务间隙开展设备设施适应性改造、专业维保、预防性检修等工作。

以这次发射周期为例,利用任务调休间隙,西昌发射场技术区远控大厅内席不暇暖,科技人员紧张有序地调试升级后的测发指显软件,为火箭转场后测试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升级后的软件以所见即所得的方式进行三维可视化展现,为快速指挥决策提供强有力支撑。”该站工程师李景旭介绍说。

航天发射任务涉及火箭、卫星、发射场等多个大系统,工程系统复杂,设备种类繁多,每一个部件都牵一发动全身。另一边发射区发射工位上也是热火朝天,科技人员抓住宝贵的任务间隙,紧前开展发射塔架液压系统检修、发射台定期维修等适应性改造、专业维护保养,全面提升地面支撑设备设施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保障了发射区任务程序的顺利实施。

(西昌发射场供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