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四川在线记者 何海洋

“这把刀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这是我父亲传承给我的……”5月,遂宁冯氏川剧盔头传统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冯侨正在制作一顶新的盔头。这个盔头从制图开始,到雕刻,再到最后装饰,要历经近百道工序,工期长达半月左右。

冯侨正在制作盔头。

拍摄的80年代制作的盔头照片。

川剧盔头是川剧行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戏曲中演员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俗称戏帽。自唐代就有“蜀冠天下”的川剧盔头制作记录。从明朝以后,川剧行头就把盔帽单独列出,由最初的两顶盔帽逐步演化,精细化分人物盔帽特点,形成比较完善的盔帽系列,旧有“七十二顶半”之称。戏曲人物有了盔头和戏服搭配的展现,使得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有了更好展示。

冯侨用雕刀制作盔头的配饰。

每件川剧盔头都凝聚了冯侨的心血。

有着70多年冯氏盔头传统制作技艺在保留古代盔头基本样式的基础上,创新增加了镂空工艺,巧妙的减轻了传统盔头重量,增加了装饰,赋予盔头灵动的色彩,同时增加了盔头的舒适感、立体感,使盔头造型更加美观。今年,该技艺入选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制作完成的川剧盔头都要进行试戴。

今年56岁的冯侨从小就从父亲冯文忠学川剧盔帽制作工艺,并对制作工艺进行了创新。“虽然川剧盔头看起来光彩夺目,其实他们的材料主要就是普通的白令纸板、铁丝、铁纱等,配以雕刀、钳子、烙铁等工具。”据冯侨介绍,冯氏盔头上的绒球是最常用的配饰,讲究色正、形圆、体轻,染色、刷绒、整形都得靠手工完成。

川剧盔头的配饰。

为了更好的传承这项技艺,遂宁市船山区将建立“冯氏川剧盔头传统制作技艺”长效激励机制,设立奖励基金,对该技艺的传承进行扶持。

制作完成的川剧盔头非常精美。

“传承并发展盔头制作技艺,既有利于振兴川剧,又有利于借此向世人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宣传巴蜀文化。”冯侨告诉记者,下一步他会从创新着手,不断探索创新“非遗+”模式,以期让这一非遗文化走进大众生活,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这门传统工艺。

将制作好的川剧盔头配饰组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