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5月22日,新华社发文披露中小学招生套路。在北京,有人在互联网上散布多所学校现场接收小升初简历投递的不实信息。在广州,一些校外机构组织小升初“秘考”,一场考试的费用高达399元,一些自媒体用错误信息为学校排名。近年来,升学压力不断上升,一些商家借此煽动“教育焦虑”。虽然升学只是家长们在一段时期内面临的难题,但商家们煽动的“教育焦虑”却能长期影响家长和孩子的心理。
自2021年9月起实施的“双减”政策,有效地减少了学科类校外培训的数量,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成为当前突出问题。部分培训机构将培训转入“地下”,使其与私人家教相结合。例如:在职中小学教师违规开展有偿补课;证件不全的机构或个人,以“住家教师”“众筹私教”等方式违规开展学科类培训;一些线下机构通过即时通信、网络会议、直播平台等方式违规开展线上学科类培训。短视频和直播的快速发展为某些商家营造“教育焦虑”提供便利。
一些粉丝量较高的房产中介将自己包装成“升学专家”,编造虚假信息来骗取用户高额咨询费。某些博主给“幼升小”的孩子划档次,最高级别的要求是语文识字量超过1500字且能复述300字故事,数学会计算乘除法,英语能熟练对话。对幼儿阶段而言,这些要求属于超前学习,严重违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商家们借助“升学”这一契机,煽动“教育焦虑”的真正目的是让家长购买教育资料或加入培训班。
很多家长在商家们的鼓动下,为孩子购买许多不必要的资料以及加入“地下”培训班。多数家长给孩子报培训班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升学,可网络上关于补课培训的信息良莠不齐,家长们很容易掉入商家的陷阱。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不少培训机构在资本的驱动下,采取商业化模式,把注意力集中在做广告,拼价格,甚至用“白条”“教育贷”等金融手段促销。再加上一些商业平台的推波助澜,使得虚假信息横行于网络,家长很难准确了解培训机构真实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经验等重要信息。还有些培训机构为了占领行业主导权,以赔钱模式运营,一旦融资跟不上,企业就可能迅速倒闭,这不仅会影响孩子学习,还会损害家长们的利益。
家长们总想让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一些培训机构从家长的焦虑情绪中看到了商机,在需求和供给不断扩大下,这条“起跑线”的起点被越拉越长。孩子还没出生,父母就为孩子安排了胎教,上了幼儿园就要学会琴棋书画,上了小学就要参加各种竞赛培优班,孩子每天的课程都被安排得满满的。这些典型的填鸭式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禁锢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家长们想让其样样精通,可到头来却是样样都不精。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还没来得及培养兴趣,就已经累在了“起跑线”上。教育是一场马拉松,可参赛者却频频输在了“起跑线”上,这让教育如何发展?
教育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而把教育当成生意,采用商业手段恶性竞争,扭曲家长的教育观,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康成长。教育事业不是资本市场,想要教育真正“富”起来,还需从教育的本质出发,让培训机构以及老师担当教育的“助手”,而不是利己的“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