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26日电 4月2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这座区级博物馆,要把中国历史串起来》的报道。


(资料图)

上海市闵行区博物馆,参观人员穿梭如织。“90后”的宣教部主任、讲解员徐迪对着一群围拢过来的大人孩子们说:“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马王堆汉墓的‘主人’辛追夫人是一个妥妥的吃货。她一天的饮食有多丰富呢?兔、鹧鸪、天鹅、斑鸠都有,甚至还有各种烤串!考古工作者在辛追夫人胃内发现了138枚半的香瓜籽,推测她去世之前应该是吃了大量的香瓜,解剖发现辛追夫人的死因是急性胆绞痛引发的冠心病。”

徐迪所讲解的,是正在闵行博物馆举办的“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138件(组)精品展陈,全部来自湖南博物院的馆藏。

闵行博物馆新馆建成于2019年,它的“级别”并不高,“资历”也不深。但是,近年来,凭借着“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等展览,以及计划展陈的西汉海昏侯墓葬展、鄂尔多斯草原文明展、明十三陵文物展等,这座区级博物馆的雄心壮志再也隐藏不住——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它要讲述文物背后的中国故事。

小馆也能办大展

樱花掩映,灰砖素雅。闵行博物馆的汉文化历史主题展览“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于今年3月开展,每天有逾3000名观众参观,展厅中人头攒动。截至记者发稿时,这项展览已有10万余名观众观展。

上海市闵行博物馆外观素雅。受访者供图  闵行博物馆自身的馆藏不算丰富,更非顶级,主要是闵行区本地出土的文物和民俗展陈。此次“马王堆文物精品展”的展品,全部从湖南博物院借展。138件(组)展品全景式再现了马王堆汉墓——这一20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带来的震撼。展览分“惊世之现”“赫赫轪侯”“安合大礼”三个部分,从考古发掘、汉代贵族日常生活及汉代人的生死观与追求永恒的精神哲学徐徐展开。

步入展览现场,观者感觉展陈质朴庄重。文物之外,多媒体技术和灯光又营造出柔和、轻盈、飘逸的氛围。翻开展览留言簿,你可以看到观众们的惊叹:“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滋润生活和好物,真的太有趣了!”“满满正能量!这个展览既好玩又好看,气势非凡,推荐打卡!”“不仅以文物描绘丰富多彩的汉代生活长卷,更细致入微地探询中华民族精神之源,带领观众走入汉代奇异瑰丽的精神世界……”

小馆办大展、借展出新意——闵行博物馆的“神操作”令人拍案。这一波借展热潮,始于2022年7月的“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当时,130余套展品全部从西安博物院借展引进,巧妙引用“百千家似围棋局”“月照长安万户人”“罗衫叶叶绣重重”“齐纨鲁缟车班班”“八珍玉食在长安”“春风细雨走马去”“千歌万舞不可数”等诗句,串联起盛唐长安的生活百态,可谓诗意盎然。展览中,既有建筑布局、交通出行、娱乐文化,又有罗衫玉带、日常用具、珍馐佳肴,成功地在繁华国际大都市上海营造出了“长安古意”。

用文物讲述中国故事

紧接着“乐居长安——唐都长安生活展”,2022年9月26日至12月18日,闵行博物馆携手保利艺术博物馆、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共同打造“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清代圆明园铜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及圆明园管理处所藏铜马首(复制件)以及神面卣、遂公盨、倗季凤鸟尊、立兔形典尊、昌邑食官鼎等42件海外回流青铜器。

十二铜兽首天涯四散、颠沛流离,在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牵引下,正陆续踏上“家”的归途。这一展览通过清代圆明园铜兽首的匠造、流散、归国历程,为观众展现中华民族历经的苦难、抗争、探索及伟大复兴。

“盛世回归”展览开幕后,迅速成为瞩目的热点大展,社会反响热烈,每日参观预约均一抢而空。为了使更多的观众可以入场看展,特增加现场预约放票、70岁以上老人现场登记入馆,还不得不加开夜场。该展占据2022年国庆版“中博热搜榜”——全国“博物馆十大热搜展览推介”排名第二。闵行博物馆也首次上榜全国百强博物馆。

“盛世回归——海外回流文物特展”震撼人心。新华社记者 王翔 摄  业界人士指出,策划和举办一次堪称文化事件的大展,固然需要文物的魅力,但更见功力的是策展者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情怀——只有深入中华文化之精神,以今人的理解和热爱去激活与调动文物潜藏的丰富历史信息,才能令沉默的文物“活起来”,在观者眼中熠熠生辉,恍若在无声倾诉万语千言。

“所谓策展功力,源自对中华文化的深切热爱与理解。”闵行区文旅局局长杨继桢说,“盛世回归,这个展览的标题就是我们对中华文明思考的结果。如果没有盛世,文物如何回归?文物承载国运,牵连民心。文物的聚散回归,与国家治乱兴衰息息相关,也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弦。海外流失文物的回归,从一个独特侧面展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

从汉唐盛世的赫赫威仪,到历经沧桑归来的圆明园瑰宝……步入闵行博物馆展厅,只觉满目琳琅、应接不暇,一件件国宝文物陈列庄严,扑面而来的尽是“美哉我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与国无疆”的酣畅自豪。

有了此前几个大展奠定基础,闵行博物馆走出去借展的信心越来越足,对接也越来越顺畅。目前,博物馆已经跟相关方面接洽好西汉海昏侯墓葬展、鄂尔多斯草原文明展、明十三陵文物展等展览,计划在今明两年与观众见面。

做“网红”,更要做课堂

眼下,在文博和艺术大展竞争异常激烈的上海,闵行博物馆已形成了自身的“网红效应”。不少展览“一约难求”,有些展览一推出就占据“同城热搜”榜首位置。统计显示,闵行博物馆日预约量逾3000人,其中还不包括团队参观。为满足观众需求,闵行博物馆不得不在节假日增开夜场,依旧观者如云。

如今,闵行博物馆每逢大展开幕,闻风而来的观众们提前就在门口排成长龙,最早的观众上午9点之前就已开始守候,他们对历史文化的向往之心令人感动。

但是,做“网红”并非闵行博物馆的终极目标。馆长刘静说,希望这座区级博物馆变成最好的历史课堂,变成市民美育之地,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大课堂。

让文物活起来、火起来,需要重磅大展,同样也需要用心讲述和解读蕴藏于文物之中的丰富浩瀚历史文化信息。金牌讲解员徐迪,如今已成为互联网上颇具知名度的文博“网红”。他总能把枯燥的展品说明,转化为活色生香、活灵活现的一个个历史小故事、硬核考古内容或趣味高冷知识。

在马王堆文物展中,徐迪一遍遍讲述着“舌尖上的马王堆”,而在解说“乐居长安”展时,他在唐长安城平面图前也能妙语连珠,在图上为观众提点当年柳宗元、李白、杜甫、长孙无忌的住处,让观众瞬间对历史文化生起亲近神往之心。

“我希望用接地气、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让今天的观众对文物和展览产生兴趣。看大展是一次对中华文明的回溯和走进,得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通常我会先用故事激发观众兴趣,再抛出问题,最后才介绍文物上面复杂的纹饰、制作工艺和当时考古发现的重要细节和价值。”徐迪说,讲解大展,没有唯一固定的模式,必须“因人施讲”,可能会有许多种展开讲解的方式,但必须找到最适合的那一种,让文物瞬间变得生动活泼,给观众留下深刻记忆。

一路走来,闵行博物馆正在形成自己的办展思路——沿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脉络策展,将自带流量、中国顶级的文化题材做一遍,用精彩纷呈、自成系列的重磅大展,把中国历史串起来。

“用小成本办大展。让每一个展览,都成为给观众讲中国故事的‘大师’。”杨继桢算了一笔账:闵行博物馆去年用心做了4个展览,平均算在每个观众身上才10元多一点的成本,但享受到的文化艺术服务可谓超值。“我们要继续办‘性价比’高、老百姓喜爱的展览,去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追求。”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