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四川在线记者 田姣 李欣忆 文/视频
一线探访
四川“十四五”期间已开工最大风电项目,全力奋战9月发电目标
从空中俯瞰,位于凉山州德昌县境内腊巴山山脉上伫立的39台风机,如同列阵战场的士兵,在青葱连绵的山峰上威严耸立。作为国家首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四川“十四五”期间已开工建设规模最大的风电项目,雅砻江腊巴山风电项目已于今年6月初,完成39台风机全部吊装,目前正在奋战9月投产发电的目标。
腊巴山风电项目现场。张富君 摄
7月5日,记者来到腊巴山风电项目的施工现场,见到项目现场负责人李现臣,他正和现场工作人员一起对设备安装进行调试检查,为风电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做最后的冲刺准备。
目前,腊巴山风电项目正处在集电线路施工及电气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在并网发电前,需要完成风电场设备调试、消缺、验收,并网前质量监督验收,启动验收及倒送电等系列工作。
“并网发电前正处于凉山地区主汛期,有效施工期短,需要抢抓雨季中的施工窗口期,高质量完成风电场调试、消缺、验收及质量监督工作。”李现臣说。尽管困难重重,但对于9月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李现臣有信心。在他看来,最困难的时候已经熬过去了。
腊巴山风电项目是雅砻江流域水风光互补绿色清洁可再生能源示范基地标志性项目,对雅砻江流域后续新能源项目的建设起到基础性、关键性、先导性作用。项目于2022年6月正式开工,要赶在今年9月投运,工期压力很大。“自去年开工以来,项目建设面临工期紧、任务重和疫情反复、雨季延长、道路结冰、森林防火压力大等多重困难。”李现臣回忆道,加之施工战线长达120余公里,39个作业面分布于沿线高山林区,现场仅有一条共建道路“生命线”,且场区内海拔高差悬殊,弯多坡陡,最大纵坡近20%,这些都加大了现场施工难度。
最大的困难莫过于风机吊装。李现臣指着不远处的风机,“那是我们去年12月吊装的首台风机,其轮毂中心高达110米,相当于36层楼高,机舱重122吨,相当于24头成年非洲象的重量,叶轮直径172米、重110吨,当时正值风季,要在百米高空吊装上百吨的设备,难度可想而知。”
此外,受地形条件限制,大部分风机吊装平台面积狭小,平均仅有2016平方米,不到叶轮扫风面积23000平方米的十分之一;大风预警天数每月超过20天,有效吊装施工窗口期平均每天不到8小时,且多集中在后半夜。
腊巴山风电设备安装调试检查。张富君 摄
如何按时实现里程碑节点目标?创新技术的应用是关键。李现臣告诉记者,他们成功实施省内风电项目首次“风机单叶片吊装”,不仅将叶片吊装风速上限由8米/秒提高至10米/秒,延长了吊装作业窗口期,还大幅度降低吊装平台面积,减少挖填方量和环境影响,缓解高海拔山地吊装平台狭小对施工的限制。
据了解,腊巴山风电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项目预计9月投产发电。目前二期项目建设准备工作正按计划有序推进,两期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5.8万千瓦,预计年平均发电量约6.79亿千瓦时,可满足约30万户四川家庭的年用电量,每年发出的清洁电能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2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6万吨。
权威解读
新增发电能力185万千瓦,确保现有电源能发尽发
去年夏天,因极端高温干旱导致水库告急,以水电为主要电源的四川,历史上首次出现电力电量“双缺”。这暴露出四川电源的总量问题和结构性问题。
总量提升,需要加大电源建设力度;结构性调整,则要大幅提升新能源、火电占比。目前,电源的这两大问题进展怎么样?四川在线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
记者从省能源局了解到,《四川省电源电网发展规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规划)出台后,四川加大电源建设力度,核准建设一大批电源项目。规划实施以来,电源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迎峰度夏前新增投产发电能力185万千瓦,其中,光伏项目约134万千瓦,包括全球最大水光互补项目——柯拉一期光伏电站、全球首个超高海拔光伏实证实验基地项目——甘孜正斗项目等;风电项目约45.5万千瓦,主要集中在凉山和攀枝花;岷江虎渡溪航电枢纽工程还能贡献部分水力发电能力。
省发展改革委明确,将统筹煤、水、风、光、气和生物质等各类发电资源出力,确保现有电源能发尽发。 按照“突出轻重缓急、分步实施”的要求,除全力推进一批项目在迎峰度夏前投产之外,其他项目也在加快建设,争取尽早投用。今年年底前,预计还可以新增376万千瓦发电能力。其中,冬瓜山水电站、剑科水电站、巴塘水电站将投产,新增常规水电装机约42万千瓦;光伏和风电还可分别新增装机约244万千瓦、90万千瓦。
到今年年底,四川预计可新增装机共计近1000万千瓦。截至2022年底,四川电力总装机1.24亿千瓦;根据规划,到2025年,四川电力装机规模将再上新台阶,达1.656亿千瓦。
腊巴山风电机组吊装施工现场。张富君 摄
四川电源的结构性问题,在于多能互补性不强。根据规划数据,全省水电装机占78%,风光等新能源装机占6%,具有顶峰兜底作用的火电装机仅占16%。水风光占比高,“靠天吃饭”特征明显,极端情况下火电难以弥补水电出力不足带来的电力缺口,抗风险能力需进一步增强。
因此,解决四川电源结构性问题的核心是多能互补、水火互济。规划出台以来,四川着力推进多能互补的电源项目建设,主要分三个方面推进:
一是加大有调节能力的水库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力度。水电方面,加快推进旭龙、卡拉、双江口等水电站建设,力争核准开工昌波等水电站。规划明确,我省将推进26个抽水蓄能项目,其中“十四五”核准开工12个,推进前期工作14个,总规模3490万千瓦。目前,两河口混合式抽水蓄能电站已开工建设,叶巴滩混合式、仁和等抽水蓄能电站力争尽快核准开工,同时,省能源局正在统筹研究绵竹、江油、芦山、道孚、大邑等9个“十四五”重点实施抽水蓄能项目核准开工时序,加快推进项目前期工作。
二是加快在负荷中心、天然气主产区布局一批调峰气电项目和应急保障电源,加强煤电扩能改造和储煤基地建设,增强顶峰兜底能力。目前,华电白马、川投资阳、华能彭州、能投广元、川投泸州、能投德阳、川投达州二期等7个气电项目均在加快推进,计划2024年投产4个,2025年投产3个,新增装机875万千瓦。
三是加快“三州一市”光伏发电基地建设,重点推动已核准备案的726万千瓦光伏发电、322万千瓦风电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完成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试点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