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后期英国最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埃德蒙·伯克预言:“骑士时代已经过去,随之而来的是智者、经济学家和计算机专家的时代。”事实的确如此。放眼看世界,今天东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受聘为政府顾问。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日程表上,诸如“投资”“预算”“税收”“利率”“汇率”等经济术语越来越多。平民百姓中,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谈论经济。经济学已然成为一门显学。


(资料图)

我们推荐下面的几本书,关注经济学问题,也在理论与田野的持续对话中,探索支配生产与经济的隐蔽力量。

《经济学底层逻辑》

提到用经济学解决现实问题,可能很多人会避而远之。因为在大多数人心里,经济学是枯燥难懂的,运用起来有可能还要与逻辑、数学这些知识结合而为之。为此,经济学家王东京让经济学走进了大众。《经济学底层逻辑》是作者用通俗方式讲解经济学的一次尝试,书中以经典著作为主线,重点对经济学定理、定律、模型等作分析,并对相关理论提出了质疑与补正。书中,王东京为读者设立了一系列经济生活场景,从场景中获得知识,提升经济逻辑思维。比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这种夸赞声音:你这件衣服很适合你的气质,你的眼光真不错。而这种夸赞的背后也可以用经济学的理论解释清楚,眼力是针对当时看上了这件衣服而做出了购买的决定,是对这个结果的肯定;而眼光则更长远,当穿上这件衣服带来的肯定赞美这样的结果是对整体购买和赞赏的肯定。

对此,王东京结合经验和经济学的知识总结道,决策者要有的是“眼光”。而眼光不同于眼力;眼力是指别人看得见的结果你也能看见;而眼光则是别人看不见的结果你却可以推测得出。而现实的很多问题,需要我们有这种“眼光”。这不仅仅是针对决策人,普通人也需要。

每一次的金融危机,每一次的经济繁荣,都是经济规律的见证。想要理解这个世界的经济脉搏,想要在生活和事业中更好地运用经济学原理,需要经济学鼓励我们前行。经济学的独特魅力在于价值和交换。交换是人与生俱来的倾向,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因此也有了分工和价值。学经济学,归根到底是要学会并掌握经济学思维方式,但作者也强调“不必在意学者的某个具体观点,但要特别留心他们分析问题的角度与方法”。

《企鹅经济学史》

“经济学史”类图书,市面上并不鲜见。《企鹅经济学史》,特点较为突出。除了浓厚的人文气质、涉及许多新议题外,它最大特点是勾连了经济学与历史、政治、社会、宗教、科学等周边学科,讲述了三千年来人类试图理解经济现象的历史。一直以来,这方面的历史被冠以不同的名称,如经济思想史、经济观史、经济分析史、经济学说史等。《企鹅经济学史》并不关注经济现象本身,而只关注人们为理解这些现象所做的努力。就像哲学史或科学史一样,书中展现的历史是思想史的一个分支。为了说明这一点,这本书的主题不是工业革命、大企业的崛起或大萧条,而是人们如何认识及分析经济世界,这些人包括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凯恩斯等等。

作者认为,至少在近代以前,从事经济学活动的人还不是一群被称为“经济学家”的专家,这也是促进经济学与其他学科及思想生活相互依存的一个因素。现代学科之间的界限过去并不存在;同时,大学在社会中的角色也发生了几乎翻天覆地的变化。对经济思想发展有所贡献的人曾包括神学家、律师、哲学家、商人和政府官员。其中一些人担任学术职务,但许多人则不然。例如,亚当·斯密是一位道德哲学家,他的经济思想属于一个更宽泛的社会科学体系,其根基是道德哲学。此外,撰写了传统经济文献经典的人在不同社会有着不同的地位,这意味着进行跨时期的比较必须非常谨慎。13世纪的学者乔巴姆的托马斯(Thomas of Chobham)在撰写有关贸易和金融的文章时,其实是在为接受忏悔的牧师提供指导。

《私人铸币:工业革命时代的货币世界1775—1821》

18世纪80年代,工业革命势头渐强,皇家铸币局未能生产出足够的小面额硬币,供工厂主支付工人工资。由于货币短缺威胁着工业的发展,制造商们开始铸造被称为“商业代币”的定制硬币。这些代币迅速被广泛接受,成为英国受欢迎的工资和零售货币,直到1821年,英国政府宣布除本国货币外的所有货币皆为非法货币。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不缺乏零钱的时代,甚至是零钱过剩的时代。但是两个世纪以前,情况完全不同。许多国家日常深受硬币短缺之害,特别是小额硬币,英国也不例外。根据文献记载,小额硬币短缺至少可以追溯到中世纪,平民经常向议会和国王请愿,要求发行更多的法新和半便士。到了18世纪80年代,即使是景气的企业也在为支付工资单进行着一场艰苦的斗争。尽管大多数工人每周所得工资少于15先令,但一些企业的工资总支出仍数额庞大。单独一个棉纺织行业雇工人数就超过了15万人,半数是织布工。获得充足的各种面额的所需硬币,来满足庞大的工资支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要获得足够多的良币几乎是不可能的。

《私人铸币:工业革命时代的货币世界1775—1821》即讲述了这一时期英国制造商挑战英国政府垄断铸币市场的故事,不仅审视了私人铸币在推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关键作用,还挑战了现代政府货币垄断所依赖的信念。

《生产的政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下的工厂政体》

著名社会学家麦克·布洛维长期以一线工人身份深入全球名地进行参与式观察——从赞比亚的铜矿到芝加哥郊区的机械厂,再到匈牙利的香槟厂、纺织厂、钢铁厂……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学方法,布洛维具体而微地挖掘工人的经验和主体性,揭示劳动过程中的支配关系与影响因素。通过打造“工厂政体”的理论透镜,探求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生产政治”,以寻找工人阶级的未来。《生产的政治》是国际社会学会前会长、国际知名社会学家布洛维的核心作品,国内首次翻译引进。从对西方劳动过程研究经典理论的反思和批判出发,布洛维叙述了四十年来深入到不同国家的工厂中做工的见闻与经验。他对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各种生产政体进行历史比较研究,讨论不同国家和制度下的生产与政治的关系,分析了影响生产体制的微观因素,以及国家与市场等宏观因素。最终,布洛维希望寻找到社会主义实现的理想道路,以及工人阶级在实现这一变革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本书中,布洛维创造性地提出的“生产政治”与“工厂政体”概念,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劳工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他“返回到生产的中心性”和“把工人阶级带回分析”的主张,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研究传统的回归,启发了当代劳工社会学的研究。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