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涿州市毗邻北京,素有“京南第一州”的美誉。

这里物阜民丰、人杰地灵,“桃园三结义”的典故便发生于此。

今年以来,我曾多次赴涿州采访,对这里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对这座城市有了深厚的感情。


(资料图片)

受台风“杜苏芮”影响,涿州市部分地区遭受洪涝灾害。8月1日,我与分社同事闻“汛”而动,赶往涿州市。

8月1日晚8时许,我们抵达涿州市区,此时夜幕已降临。在涿州市职教中心安置点,一辆辆大巴车陆续驶入,转移群众在志愿者的护送下来到指定房间。安置点的指挥部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忙于整理饭食,准备发放到转移群众手中。

8月1日,河北省涿州市职教中心安置点的工作人员在运送饭菜,准备发放给安置群众。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此时,天气阴晴不定,不时暴雨如注。

8月2日上午,我和同事开始尝试进入救援一线。涿州市码头镇是此次灾情的重灾区,驱车从京港澳高速涿州入口处上高速,往北京方向行驶了不到3公里,我们便看到洪水已经漫过高速路面,无法通行。高速两侧,大量冲锋舟驶入水位较高的小区搜救被困群众,我找了一个高点进行地面拍摄和无人机航拍,记录下救援一线场景。

8月2日,救援人员在河北省涿州市市区乘坐冲锋舟前去转移受灾群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随后,我们与救援队取得了联系,获准登船采访,这是我在涿州第一次登上冲锋舟。但由于水势复杂,出于安全考虑,冲锋舟在行驶了10分钟左右便折返,我并没有近距离拍摄到救援场景。

这几天,涿州街头来往的车辆,大多数是“逆行”而来的救援队。在这座并不大的城市里,在防汛救援最要紧的关头,一幕幕感人场景尽显众志成城:一名河南大哥耗时4小时为市民和救援人员做了13锅烩面,暖胃更暖心;救援队连续奋战12小时搜救洪水中被困人员,村民将孩子婚房腾出,让救援队员住宿;救援人员在洪水中营救大人小孩,把冲锋舟的位子让出来,自己则待在快漫脖的水里等待随后的救援……爱的“双向奔赴”,让这座城市不只是惊心动魄,也温情满满。

8月3日早饭时,我接到当地宣传部门提供的消息——前往码头镇的道路已经疏通,便和同事一起乘车前往。到达码头镇,已是上午10点多钟,我们联系了在码头镇沙窝村开展救援的衡水市消防救援支队,乘坐冲锋舟进入村内采访。

8月3日,记者牟宇在码头镇沙窝村内涉水拍摄。

沙窝村背靠北拒马河,是此次灾情的重灾区,此时村内的洪水仍居高位。虽然有当地村民当向导,但村内水势复杂,冲锋舟时不时便被障碍物卡住,需要救援人员跳入水中拖行。

8月3日,衡水市消防救援支队救援人员在涿州市码头镇沙窝村内开展救援工作。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此时的涿州,气温高达30多度,加上蒸腾的水汽,闷热难耐,1个多小时的乘船采访结束后,我早已全身湿透。在采访车上休息时,同事给我拍了一张照片,记录下汗如泉涌的时刻。

8月3日,记者牟宇在车上休息时,汗水从脸上滴下。

当日下午,我来到位于码头镇的涿州三中安置点进行采访,这里自7月31日起陆续接收了周边十余个村的受灾群众,最高峰时安置群众超过5000人。通过在安置点实地走访,了解到在当地干部、学校教职员工、志愿者和热心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安置点全力以赴优化餐饮住宿、医疗卫生、通信保障、物资发放等服务,努力让大家在这里住得安心。

8月3日,群众在涿州市第三中学安置点内休息。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连日来,救援力量从全国各地驰援涿州,搭建“生命之舟”转移受困群众,完成任务后部分救援队开始撤离。从8月4日下午开始,涿州当地不少群众自发来到高速路口送别。不少群众眼含热泪,在“英雄豪杰,一路平安”等祝福话语中,与救援队告别。“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人民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和友善互助的核心价值观,在这个夏天再一次彰显。

8月4日,涿州市民送别救援队伍。

8月5日,为了解企业受灾情况,我在涿州市市区积水较为严重的阳光大街一带进行采访。为了深入拍摄,我第三次登上冲锋舟。驶过三天前进行拍摄的地方,可见水位明显下降。此时的天空一扫前几日的雾气蒙蒙,变得晴朗起来。这次在冲锋舟上,我从容了许多,心里也为接下来的灾后重建报道工作默默规划。

8月5日,在河北省涿州市钢研物资储备点外,运送物资的车辆排起了长队(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牟宇摄

目前,涿州市灾后清淤、消杀工作正在积极开展,我即将投入到新一轮的采访报道之中。三次登上冲锋舟,在雨水和汗水的洗礼中,我看到了灾害的“无情”和人民群众的“有情”,还未远去的凡人善举、人间大爱时刻让我心潮澎湃,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不仅仅留在了互联网上,更印刻在我的心里。

策划:赖向东统筹:费茂华、刘金海记者:牟宇编辑:卢烨、程婷婷、张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