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唐子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由四川日报全媒体主办、全省183个县级融媒体中心联动的“追光2022”天府人物推介活动正在报名中。攀枝花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向活动组委会推荐了来自攀钢集团有限公司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轨梁厂首席工程师陶功明。
人物名片
陶功明,四川开江县人,1970年生,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992年从重庆大学金属压力加工专业毕业后进入攀钢工作。30年间,从一线技术工人成长为攀钢钒型材轧制首席工程师,取得了突出的工作业绩和丰硕的科研成果。他研制出中国首支高速道岔轨、世界首创采用端头补偿轧制技术解决通长尺寸控制难题;研发的“高质量钢轨及复杂断面型材轧制数字化关键技术及应用”入围国家科技奖一等奖,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10项,获得专利授权87项,年创效益逾千万元。
工作中的陶功明。
泡在车间,轧钢工成长为中国高铁钢轨研发排头兵
在攀钢,要找到陶功明本人,往往不是在他的办公室。尽管那里紧挨着作业区,但门常虚掩着,推门不见人。
要问人呢?“在作业区。”在陶功明看来,搞技术的就应该和生产线、产品待在一起。
1992年7月,22岁的陶功明从重庆大学毕业,来到攀钢轨梁厂轧钢车间成为一名轧钢工。从此,30年如一日致力于钢轨轧制技术研发。
1999年9月,陶功明突然接到轨梁厂一位副厂长的电话,“铁道部在钢铁企业中悬红招标,开发高速道岔轨,说谁能来接单,并在一个月之内拿出合格产品,就奖励给谁4万吨的高速钢轨合同。小陶,你看这高速道岔轨的开发任务我们接还是不接?”这通从北京打来的电话,给陶功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您接吧,这块硬骨头咱们啃了!”放下电话,陶功明就开始行动。通过与车间技术人员、职工交流,陶功明有了开发思路,他和团队尝试用以前自主研发的一套计算机仿真系统,模拟钢轨生产、制造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并计算出最佳设计方案。
仅仅19天时间,在1999年10月7日,攀钢就成功开发生产出合格的高速道岔轨,比原铁道部要求的时间提前了11天。拿下4万吨钢轨2亿元订单,利润是普通钢轨的数倍。陶功明一战成名,震动业界。
工作中的陶功明。
不仅如此,陶功明自主学习编制了一套工字钢及钢轨孔型绘图和孔型分析程序,实现了计算机自动绘制孔型图和设计参数分析,结束了攀钢人工绘制孔型设计图纸的历史,使攀钢型钢、钢轨等系列产品的孔型设计技术跨入国内先进行列。创造性地开发出攀钢钢轨全过程连续仿真技术,解决了钢轨线纹、道岔轨扭转等多项难题,走在了全国前列。
紧接着,陶功明带领团队率先在国内开发出高速道岔轨,时速200公里、250公里、300公里、350公里的高速轨,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高速铁路钢轨的历史,而陶功明全球首创的钢轨全长波动控制技术,为攀钢打造优于世界知名企业的精品钢轨提供了强力支撑。
今天,当复兴号高铁以350公里的时速飞驰时,一枚硬币却可以稳稳地立在列车车厢的窗沿上,时间长达8分钟,这便是攀钢钢轨的舒适性、平稳性和安全性最直观的体现。我国70%的高铁钢轨来自攀钢轨梁厂,攀钢百米钢轨占国内出口份额70%以上,成为闪亮的民族品牌,“这是我觉得‘最浪漫的事’。”陶功明满含深情地说。
甘为人梯,打造卓越团队“散是满天星”
“不管是搞科研还是做企业,都必须专注地做出最好的成果或产品,基础研究更是只有第一,没有第二。”陶功明的日常工作,就是一边扎进资料堆查阅技术参考,一边“泡在”现场全程监控,提出改进方案,破解技术难题。
在破解百米余热淬火轨生产线硬弯问题时,陶功明和同事先后开发了“高速钢轨全长尺寸均匀性控制技术”“大变形矫直技术及成品端部弯曲控制技术”等10余项核心技术,让我国钢轨的品质发生质的飞跃,多项技术成为首创。
2015年,“陶功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40多岁的陶功明又当起了工作室的“领头雁”,带领成员们继续投入到攀钢钢轨高表面光洁度、高尺寸精度和钢轨生产自动调整模型等项目研究中。
陶功明创新团队。
“尊重每个人的意见,利用每个人的优点,打造勇于创新、敢打硬仗的团队。”作为课题负责人,在课题攻关中,陶功明优化组合,因势利导,使每一个成员、每一个课题组都通过竞争发挥出自身最大的潜力。
“科研是要允许失败的,但要鼓励大家从失败的试验中获取正确信息。”陶功明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手把手地传授经验,大到报告怎样编写,小到有效数字的合理运用。技术人员的报告,他一一过目,仔细推敲,从不放过每一个疑点。
如今在陶功明的指导帮助下,团队成员都已成长为攀钢钢轨研发、生产等多个岗位上的技术骨干,培养了吕攀峰、朱华林、杨伟、吴远洪等一批技术专家,为擦亮攀钢钢轨品牌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