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知道为什么端午和清明节都只问候安康而不是快乐?大家都来讨论下?是什么意思,其实他的意思是非常简单的,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为什么端午和清明节都只问候安康而不是快乐?大家都来讨论下?相关的一些知识,我们一起来学习下吧!

这是一个连傻子都懂的问题。清明节、端午节,你祝人家快乐,人家不揍你一顿,那就见鬼了。拳头会告诉你为什么端午清明咋说话。

我认为端午节和清明节都只问候安康而不能祝快乐,主要是由两个节日内含的深意决定的。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首先说端午节,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是为了祭奠楚国大夫屈原。诗人屈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却苦于报国无门,后来又遭遇国破家亡,自己又遭遇贬黜。未来看不到希望,所以才在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选择投汨罗江自尽,以死明志。成就了端午节这个伟大的传统节日。

清明节包含了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传说是晋文公为了感谢介子推割肉给他充饥,就派人放火烧山,介子推宁死不出来,结果把介子推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这一天定为清明节。将清明节前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因为清明节与寒食节离得很近,所以踏青祭祖都放在一起了!

这两个传统节日都是为了祭奠人物的,所以只能互道安康,不能祝福快乐!

都是逝去生命的纪念日,庄重肃穆才是底色,忌讳欢乐喜庆。

不是所有节日都是互祝快乐的,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只能互送“安康”。

因为端午节是个祭祀的节日,这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毒日,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日子!

至于清明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祭奠缅怀先人的日子。

古代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一直到现在,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

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铲除杂草——放上供品——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这跟节日的气氛有关,这两个节日其实都是缅怀先人的,气氛比较浓重,缅怀先人,就是希望后人安康。平安健康,这也是我们的期望。

这两个节日从传统意义上是怀念,特别是清明,其主要是思念自己的前辈,当然也怀念先烈,端午有点喜庆,赛龙舟肯定要笑声,随着时代变化,我想也会祝福的,因为端午只提到了几个人,

5000年的传统,缅怀祭典先人。

昨天早晨,我给我的朋友圈所有人都发了个端午节快乐,只有一个人回了我安康,我想我人缘已经这么差了吗,都没人给我发个端午节快乐啥的,发个同乐也行啊,好让我知道我不是在唱独角戏,因为这个郁闷了好久。

结果没一会手机自带的浏览器给我推送了一篇“为什么端午不说快乐而说安康?”我咯噔一下,难道我发了个“快乐”还发错了?然后我就点开看了下,上面总结一点就是缅怀先人,什么伍子胥被投尸钱塘、屈原投汨罗江、曹娥救父投江,说端午就和清明一样,都是感怀先人,不是一个喜庆的节日,说端午快乐感觉会很怪,所以说安康不说快乐。还有佐证说“快乐”和“安康”都是一样的,想发哪个都行,我心说得,看了一遍还是啥都没说。

我觉得“快乐”和“安康”都行,较啥真啊,这都放假了,还不快乐呀,发“安康”都是附庸高雅的人,至于我群发的“端午节快乐”没人回复,我权当她们快乐过头,大早上没起床呢!

这是因为这两个节日都是以两个历史名人的死兴起的。所以后世在过这两个节日的时候不能说快乐,而是委婉地说一声安康,既不冒渎先贤,又表达了节日问候。

清明节是因为纪念介子推而兴起的,也可以说是介子推用生命换来的一个节日。

春秋时晋文公重耳流亡,途中又累又饿,随臣介子推从大腿上割下一块肉为重耳煮汤,重耳得知后感激涕零,晋文公即位后封赏群臣时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则不慕名利隐居绵山,重耳追悔莫及火烧绵山以寻找,事后却发现介子推背着老母死在一颗老枯树下,并留下遗言“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当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登山祭奠,柳树竟然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以寒食后一天为清明,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清明节已经超出节气的涵义,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处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端午节是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

因为这两个节气正值“生发”的季节,随着气温的回升,细菌容易入侵体弱多病的人。

所以,在这两个时节,安康就显得比快乐更重要的缘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