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王若晔 徐莉莎 李欣忆 视频 郝飞 周芷冰


(资料图)

出发前往合肥之前,我们查到一组数据——2012年至2021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24.4%提高到54.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由30.5%提高到71.6%。2022年,合肥战新产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84%;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净增1834家、总量实现两年翻番。

我们好奇,以大手笔“三发三中”京东方、合肥长鑫、蔚来汽车,扬名于外的“风投之城”合肥,是如何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业进阶?3月,四川日报全媒体“工业灯塔十城行”调研组,来到这座城市探寻答案。

产业战略定位和顶层设计是发展的“定盘星”和“指南针”。2005年,合肥明确“工业立市”的战略,之后一直在“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的“两向”指引下前行。一张蓝图干到底,通过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以及不断强链补链延链,于是就有了“芯屏汽合”“急终生智”现象级产业地标的进阶之路。

在合肥维信诺科技有限公司的第六代柔性AMOLED生产线,我们实地感受到了这种产业发展逻辑。作为合肥深化新型显示产业布局的重要落子,总投资400亿元的项目补齐了合肥在柔性屏生产上的空白,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实现当地新型显示产业的全产业链横向升级。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和培育,考“眼光”、靠“手艺”,背后离不开对产业的深度研究,把产业链一点点“拆”开的“解剖麻雀”之功。2020年我们来合肥采访带回的一本招商指南,和此行收获的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蓝皮书”,都是最好佐证。

必须要提到的是,合肥在招大引强、“移大树”之外,将更多目光转向“育树苗”“播种子”,培育初创型企业以及更早期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也就是产业发展的金字塔之基。为它们一路保驾护航的种子基金,从设立之初,就明确“宽容失败”,50%的“容错率”,让“扶早”“扶小”“扶优”更添底气。

事实上,种子基金只是合肥“基金丛林”的一环,多种类型的基金矩阵,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可以实现对创新企业的“接力投”,产业培育成为一场“接力赛”。

关注企业发展的“最初一公里”,也重视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最初一公里”,我们发现,合肥将最优环境给了科研院所,集聚省内外创新资源,通过就地研究、就地产出、就地应用,实现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用科技创新的力量,推动“产业森林” 壮大。

采访接近尾声的夜晚,我们坐在合肥天鹅湖畔,伴随着晚风,我们回味着这座“科里科气”的城市,梳理着此行的收获和感悟,也思考“合肥模式”能为四川带来什么启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