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现在有很多小伙伴对于妇女年龄标准是多少是什么方面的知识都比较想要了解,那么今天小好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关于妇女年龄标准是多少是什么方面的知识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会喜欢哦。

一般来说按法定年龄,女性18岁以后进入成年,也就称为妇女,但在生活习惯上妇女多指已婚甚至已孕的女性,结婚之后才可以称为妇女,结婚之前一般称为少女。

妇女

妇女在官方辞典中,其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之一。

妇女是贬义词歧视吗

国际妇女节是全体女性的节日,它象征着世界女性团结起来争取权益,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但是在中文互联网上,“妇女”二字却变成了纷争之一。有人说妇女听起来显老,有人说妇女在字典上的定义就是14岁以上所有女性。

似乎有不少人都在回避“妇女节”这名字,于是学校里流行着“女生节”,商业宣传里则充斥着“女神节”“女王节”。遗憾的是,前者在很多学校都变成了不怀好意的表演,而后者则基本只是借关注女性之名行消费主义之实。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些改变的名称无疑要负一定责任,已经有不少人对它们进行了充分的批判。

不喜欢“妇女”一词的人,很多是因为同一个理由:听起来显老。

生活中,我们提到“妇女”一词时,脑海中通常会直接浮现出一位中年已婚女性的形象,却很少会直接想到青年女性或老年女性;当我们想称呼女青年或老年女性群体时,也很少会使用“妇女”这个集合名词。

“妇女”不是新词,但“妇女节”很新,是历史仅一百年的翻译结果。

从当代翻译学理论来看,“International Women's Day”中“women”一词本来就不需要存在典型性的差别,所以用范畴成员典型性差异非常大的“妇女”一词去翻译并不合适。早期翻译者当然不了解后来才出现的理论,犯下具有时代局限性的错误在所难免。幸好,学术理论的发展给了我们纠正错误的机会。假如改用专业性较强,范畴间典型性差别微弱的“女性”一词,将它翻译成“三八国际女性节”,问题就解决了。“青年女性”、“中年女性”、“老年女性”,都是汉语中自然的搭配。

很多网友认为,对“妇女”一词的排斥体现了青年女性对中老年女性、未婚女性对已婚女性、甚至无性经历女性对有性经历女性的歧视。在我国,这样的歧视的确广泛存在着。

歧视当然是错误,但是翻译得不好也是一种错误。我们不能期待用错误的翻译去解决实实在在的社会问题。三八节原本就应该是所有女性团结起来的节日,破除观念上的歧视和增进措辞上的包容,二者不但不矛盾,反而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青年女性不愿被一个主要指代中年女性的集合词代表,其理由却未必都是歧视。在今天的文化中,相对于年轻而言,步入中年、老年毕竟是一种相对不那么理想的状态,人们对此有所焦虑和回避,本来也无可厚非。

为什么很多人介意被称为妇女

很多人介意称自己为“妇女”,那是因为社会对这个词有很多附加的嘲讽和贬义。

“妇女”本身是个褒义词,但是,很多词语都可能会因为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如“小姐”这个词也本来是个褒义词,但是,很多人用“小姐”称呼妓女以后,“小姐”这个词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变成了贬义词。比如“公知”这个词,最开始发明出来的时候,也是个褒义词,但是,很多流氓、骗子、犯罪分子都自称“公知”以后,这个词就变成贬义词了。

“妇女”这个词语的变化,应该是很多年轻女性都渴望年轻,觉得“妇女”这个词显得自己不年轻,还有很多未婚女性,觉得自己还是单身小姑娘,觉得“妇女”应该特指已婚女性。所以,时间一长,很多人就不愿意自称“妇女”,为了显得自己年轻,喜欢称呼“女生”,为了显得自己地位高,喜欢称呼“女神”“女王”。

我们要正视妇女这个词,同时更要正视我们的心态,性别从来都不是也不该是束缚自己的桎梏,拥有梦想,热爱生活,善良真诚的人,都值得我们尊重!

其实,任何女神、女王和女博士、女司机从深层次来说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站在另一角度的凝视,都是附加的色彩,不仅是对女性的误读,更是对女性的消费,要拒绝审美刻板化,拒绝被贴上标签。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