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倪梦洁
老街的巷子里传来一阵浓重口音的叫卖声,驻足一看,一辆陈旧的三轮车缓缓驶出了巷口。骑车的是一位老爷子,两鬓斑白,额头处也皱成了一个“三”字,阳光冲破巷口照在老爷子的脸上,如打了一层蜡,油亮油亮的。
“磨剪子,磨刀……”老爷子一边骑着三轮车,一边微仰着头喊。声音像是在丹田部位储存了一小段时间,而后通过一股气释放出来,浑厚有力,如缕不绝。像这样淳朴至极,不用任何工具,单靠声音来叫卖的人如今已经不多见了。我不忍快走,只是放慢了脚步,多听了几句带有乡音的叫卖声,也顿时感觉这个声音让我温暖与怀念。
老爷子的声音渐行渐远,思绪却将我带回小时候。那时候,我每天最期盼的就是能听到来自河对岸的各种叫卖声。“豆腐、豆腐干、豆腐皮……”“冰棍、菠萝味、草莓味、西瓜味,卖冰棍嘞……”“油馓子、麻花、蛋卷……”期盼的声音一响起,我便高兴得像一只小鹿,跑着跳着去到河对岸,拿出口袋里的一块钱买上自己喜欢的零食。
叫卖的人每天骑着自行车或是三轮车,穿梭在各村各镇间,往往要骑上十几里路。但每次都丝毫不见他们疲惫的神情,而是回回都热情地接待每一位光顾的客人,聊得欢的或是常买的熟人,他们还会在秤盘上多加上一些。村里人还常会邀他们各自熟悉的叫卖人上家里吃饭,一来二去,彼此之间也就成了要好的朋友。
记得刘震云在《一句顶一万句》里有一段写老杨教杨百顺如何卖豆腐。老杨不喜吆喝,所以研究出一套打鼓卖豆腐的绝学。而打鼓卖豆腐,并不是乱敲一通就好,豆腐的花样多,打鼓的鼓点自然也要随着豆腐的品种变换。鼓点不同,对应的豆腐品种不同,每回老杨一敲鼓,村里的人便知道老杨今天带了多少种花样的豆腐来。
鼓声是老杨卖豆腐的标志,就像每个叫卖的人都有自己的声音特点与叫卖特色,但无论研究出的是哪种奇特的叫卖法,都是为了能让自己的生意更加红火,买的人更多。
时代发展下,如巷子里老爷子那样简单的叫卖声已经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更有特点的叫卖声。在网络上看到的一位卖羊肉串摊贩,穿着孙悟空的行头在烧烤架前乱窜,热情地用“猴哥”的声音与顾客们交流,分分钟引来了一大批看新鲜的吃客。
还有一位用卡车卖西瓜的摊贩,在车头拉了一条横幅,上头写着:“40度的高温,广寒宫的嫦娥,也羡慕有冰西瓜的你。”再在车旁安上一个喇叭,重复地播放一段有趣的叫卖声,车前的生意便络绎不绝。
其实,无论是在哪个年代,无论是什么样的叫卖人,用什么样的方式和内容去叫卖他们的商品,都是叫卖人对生活的一种热情和对未来的一种希冀,正是因为有这份热情,他们才能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和有趣的方式来维持这份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