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迈皋桥长园廊桥建成并对外开放。60多岁的徐俊走上廊桥,吹着夏日晚风,观赏晚霞染红了南十里长沟主流。该工程是南京市“以人民为中心,为城市而设计”系列竞赛第四期一等奖设计作品的落地项目。自2018年起,该系列竞赛共举办六期,累计收集到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设计师的近2000件设计方案。

选出城市中的小微地块,向全球设计师发布“英雄帖”,建设方案好中选优——这样“小题大做”的城市建设模式,体现出怎样的建设理念?落地效果如何?未来又该如何进一步推进?

以小见大,提高市民生活质量

迈皋桥长园廊桥命题地点属于典型的城市边缘地,自2019年11月起,来自13个国家的702名设计师贡献出427件设计作品。

“从第一期到第六期,参赛作品数量逐年增加,方案质量整体提升。每期选址都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以满足社区生活需求为导向。”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城市设计与建筑管理处处长邢佳林,画出一幅她愿景中的市民生活路线图:早晨到设计精巧的地铁站乘坐地铁上班;中午饭后在办公地点外的公园驿站休憩,呼吸新鲜空气;下午工作疲惫时走出办公楼,站在廊桥上看风景……

据介绍,第七期竞赛将于7月中旬开赛,命题选址是市民家门口的各类小微公共设施,目标是提升城市小微公共空间的舒适度。

7月正值盛夏,正午时分南京气温直逼35℃,但站在江苏园博园三级驿站方草亭内,感到一片凉爽。凉意并非来自现代化的空调等设备,而是来自南北互相串流的自然风。

方草亭城市驿站是该系列竞赛第三期的获奖作品。江苏园博园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威指给记者看,方草亭建于园博园2号与3号出入口中间,距两个出入口各约1.5公里,主要功能就是供游客小憩,满足游客基础补水和遮阳需求,面积约100平方米。“我们参与竞赛的初衷就是广泛征集设计方案,建成集美学价值和实用性于一体的建筑小品。”李威说。

为增加竞赛影响力,公布获奖作品后,江苏园博园驿站有关部门还印发500余本成果册,并开设为期两个月的展览,这几乎成为每次竞赛的“标配”。李威告诉记者,通过展览传播小微公共空间更新方式,也收集外界反馈。南京市江宁区有关部门希望将驿站运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也有不少市民询问:“能不能在我家附近建设这样的驿站?”

优中选优,加强小微空间更新

城市微小地块更新,传统的方式是直接交给设计院,南京为何要“小题大做”搞竞赛?多期小微地块执行方告诉记者,这既是城市发展精细化的必然,也是一座“开放包容之城”国际思维的必然。

“面向全球竞赛,有助于我们打开视野,汇聚前沿智慧,建好有品质的廊桥。”南京迈皋桥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杨小梅发现,在方案落地过程中,相较于传统小微地块更新模式,竞赛征集到的优秀设计方案更好地处理了小微地块与居民需求、自然环境、周边建筑乃至历史文化等多方关系。整个更新过程以点带面,带动区域品质共同提升。杨小梅介绍,新建迈皋桥长园廊桥成为居民纳凉、亲水空间,也联通起周边碎片化的街区,居民通行省去不少绕行路。迈皋桥的“桥”在哪里?作为南京古地名之一,“迈皋桥”长期存在于传说中,无实物可考。项目落地后,迈皋桥街道留住了地名历史价值。

“好的城市设计应让建筑与树木、河流、山体融为一体,即便是路边一个不起眼的小亭子,也令人倍感惊喜。”方草亭城市驿站设计师之一张一楠说,这就是设计的力量。

“我们希望一提到雨花台区,人们脑中浮现的不仅有烈士陵园、软件开发,还有更丰富的城市形象。”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雨花台分局副局长林萍坦言,挖掘小微地块参加竞赛,就是想打造出精品乃至地标性建筑,提升区域知名度。

随着城市更新深入,对老旧小区居民来说,周边亟需增加高品质配套设施。邢佳林介绍,该系列竞赛的最终目标就是更新好小微地块,为市民打造有文化、有品质、有温情的新时代社区。城市建设从增量转向存量,规划管理关注宏大空间尺度建设的同时,更应加强城市小微空间更新。通过竞赛建设小微空地,缝合城市肌理,整合景观资源,会收获指数级效果,变消极存量空间为积极活力空间,为城市普遍存在的边角地更新探索新思路。

“南京计划打造一批具有地域文化特色、主题形象鲜明的地铁出入口,竞赛方案将根据建设条件逐步应用于正在建设中的地铁5号、6号线。”南京地铁建设公司高级建筑师董晓春介绍,未来一批造型新颖、功能多元的地铁出入口,将出现在南京大街小巷。

竞赛命题选址关注不同类型的地块建设需求。以地铁站点出入口设计作品为例,其中一组的一等奖设计作品“金陵之翼”主打实用功能,适用于大多数地铁站点出入口,在设计上采用中国传统的坡屋顶,顶棚延伸出去,既能遮阳避雨,又能为非机动车停车留出空间。并列一等奖作品“老城新说”,适用于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地铁站点,设计模仿老城街道凹凸有致的界面,体现美学的同时兼具光照等实用价值。

形式多样、融入生活、生态优先,是获奖方案的共性之一,这为方案的可落地可推广打下基础。迈皋桥廊桥竞赛设计围绕靠近闹市、生活区、园林的三类小微地块,共评选出8件获奖作品。“目前落地的是一等奖作品,总结经验再出发,迈皋桥街道将继续建造更多有特色的廊桥。”杨小梅说。

众智众筹,探索良性运转机制

待草木繁茂时,玄亭将隐藏于其中,成为市民看云观鸟佳处——设计师周子琳为南京三桥公园小微地块设计的“玄亭”,在系列竞赛第六期中获得一等奖。玄亭在设计材料上使用纤细木柱,最小化干预场地原貌。

随着比赛升级,专业设计院、新锐设计团队人数逐期增加,竞赛知名度、学术水平、激烈程度进一步吸引来设计高手。从6月10日公布的第六期竞赛结果看,设计师来自全球200所设计事务所、107所高校,高手如云。

一处小微建筑,何以吸引全球众多设计师?

选址团队从命题阶段就看重小微地块学术价值,每一次命题都是国际前沿理念与南京本土实际的交叉点,兼顾学术热点和民生热点。以第六期为例,选址团队对5个区报送的33个选址进行现场踏勘,经过3轮综合评估才最终敲定。

每届竞赛都由学术委员会全程负责技术指导,进行学术策划。从第四期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葛明及其学术团队加入竞赛组织,作为学术委员会的核心成员之一。葛明告诉记者,全球顶级学者和建筑师愿意来做评审团,是因小地块背后有大学术。7月15日,南京将举办一场高水平的国际性学术论坛,结合该系列竞赛的实践经验,共同探讨城市更新中的“边角地”价值、园林思想和景观都市主义等话题。

“每一个评审专家名字拎出来都让年轻设计师动容,这是请大师指点的难得机会。”周子琳说。以第六期为例,终评专家有奥斯陆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佩尔奥拉夫费德、日本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塚本由晴、东南大学教授葛明、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庄慎等。

“能落地”是另一个重要吸引力。方草亭驿站是张一楠完全按自己构思落地的第一件设计作品。“图纸落地才算是真正的设计作品。对年轻设计师而言,方案落地是重要的实践机会。”方草亭落地以来,张一楠数次来看驿站:“每次都能看到老人孩子在此休憩,满足感油然而生。”

今年周子琳将回国找工作,她说:“南京是我的目标工作城市之一,它的设计潜力很大,明城墙、云锦、六朝文化等都能激发灵感。”葛明则希望,通过竞赛将南京打造成年轻设计人才的聚集地,将山水历史名城南京的“开放之城”名片推向国际。

花小钱办大事,通过方案征集,让城市微更新基于最优方案,然后政府部门、实施主体等出资建设,从竞赛选址到方案落地,各参与方的需求都得到满足,达到互利共赢状态,让系列竞赛逐渐摸索出良性运转机制。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东门的交通桥,建成年份久远且宽度不足。迈皋桥街道与医院协商后达成共识,通过竞赛联系到优质的设计团队和有建设意向的实施主体,医院出资400万元,街道出力实施,共同更新医院东门地块周边环境。

回顾过往六期竞赛,第一期方案因地块所有权属性存在问题而难以落地。“好的经验需要延续,走过的弯路也是‘财富’。接下来的竞赛选址,我们会更加关注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可落地建造性,好的设计只有落地建成才能真正服务大众。”邢佳林说。

开门规划,吸引居民参与设计

基于小微地块进行的竞赛,是根植于市民生活进行的一次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探索,不仅需要“顶天”的学术思考,也应有“立地”的市民意见。

6月10日至11日晚,南京雨花台区西善桥街道岱山南路上,70个美食摊位依次排开,这里正在举办第三届岱山新市集。逛夜市是该片区重要民俗,通过社区议事制度,街道副主任范天赋梳理出一份片区问题清单,增加老人孩子休憩空间和保障逛夜市需求位于清单前列。第六期竞赛提出“水畔-望亭”“市集-望亭”两个命题。学术委员会出题团队希望,第六期竞赛设计作品能体现“环境-社区单元”理念,也就是在设计中兼顾生态环境和社区功能。

系列竞赛如何体现“人民”性、“城市”性?从居民需求征集结果来看,通过反馈渠道,居民意见基本能被“听见”;但若对“开门做规划”提出更高要求,居民对竞赛过程的参与度仍有待提高。

“儿童既是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又是想象力不设限的群体。”李威建议,不妨在竞赛中增加青年组、儿童组,让他们用绘画、搭积木或玩游戏的方式,参与到城市设计中,为小微地块乃至城市更新擦出更多火花。

邢佳林介绍,为让市民更容易理解专业设计方案,南京正在尝试将城市设计方案“翻译”出来,通过群众活动、毕业季展览、现场勘探等活动,将城市规划意见的知情权、表达权融入市民日常生活。“高品质的设计不应曲高和寡,只有增强市民参与度,才能让设计充满活力,历久弥新。”

此外,落地项目是设计方案的“活广告”,有示范作用,便于市民对设计有更直观理解。目前系列竞赛方案落地节奏不算快,一方面出于打磨精品的意识,另一方面缘于疫情因素影响,此后的落地项目可以不断吸纳市民意见并完善设计方案。但葛明也强调,作为一座古今交融的城市,南京有太多历史价值,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妨给城市更新的可能性多留一些余地。

“这将是一件让市民受益,让南京受益,并令所有参加竞赛的设计师自豪的事情。”竞赛学术委员会的教授团队希望,通过一系列竞赛建设出一个个让当代人乐于进入,同时经得住时间洗礼的动人建筑。(记者 刘 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