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摄影:丁 伟(中国新闻摄影学会驻会副会长)


(资料图)

20年前在沙漠中种植的胡杨,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

拥有33万平方公里的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被称为“死亡之海”“生命禁区”。直到20世纪90年代,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开发才将这块神秘之地唤醒。建设者不仅在这片浩瀚的大沙漠中建成了公路,而且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绿色奇迹。

在大漠腹地建起林木培育基地,为公路绿化工程提供草种和树种。

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但用于勘探开发的大型机具设备如何才能走进沙漠腹地?开采出的石油和天然气又怎样走出沙漠进入市场?在这些问题面前,修建一条横穿沙漠的公路成了必然的选择。1994年,石油筑路人建成了一条500多公里贯通沙漠南北的公路。此后,公路的长度不断延伸,一条条保障油气田开发的支线道路也应运而生。

用草方格和土工布隔断两种措施保护公路免受流沙侵蚀。

为了让这条运输长龙能在流动沙漠中立足,大规模的防沙治沙战役开始了。为了抵御沙漠对公路的侵蚀,石油筑路人采用了固沙绿化措施。他们先把干草编成方格植入沙漠,辐射公路两侧百余米宽,然后用土工布立在草方格中间,形成一道道隔断,最后才在草方格上种植林木。

公路两侧铺设了上万公里的供水管道,形成绿植滴灌系统。

工人正在铺设滴灌管道。

为了保证林木的成活率,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筛选了70多种耐高温、抗风沙的植物。经过人工驯化,其中4种完全能够在恶劣的沙漠环境中生存。在大面积播种之后,这些成活的植物有效减缓了公路两侧沙漠的流动速度,阻隔了流沙对公路的反复袭扰。

从2003年开始,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实施防护林生态工程——在主公路两侧种植70余米宽的林木带,总面积达到3500多公顷,种植2000余万株抗逆性强的柽柳、沙拐枣、梭梭等防风固沙优良植物;同时,每隔10公里建一口水井,以实现滴灌浇注。

沙漠中的太阳能供水站为绿化工程提供了水源。

经过20多年建设,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两旁早已形成绿色长廊。

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一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长廊终于建成,这是人类治理沙漠的成功之作。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已经有了新风姿——绿色林木带簇拥下的黑色长龙横亘在金黄色沙海之中,川流不息的车队让广阔的沙漠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沙漠深处的油气田已经成为国家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公路运输业的兴旺也有效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新疆人民的生活提供了诸多便利。

《光明日报》( 2022年08月14日 11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