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张国圣 李 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距离重庆城区300余公里的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县城紧挨著名的瞿塘峡白帝城风景区。这个地方从前“一块镜片都不生产”,最近几年却“无中生有”地做出了一个50亿级的眼镜产业。5月上旬,记者来到奉节探寻其中的“秘诀”。

奉节生态工业园区草堂组团,坐落在群山环抱间一个难得的平坝上。重庆市眼镜产品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忙着对一批即将发货的眼镜进行质量检测。

“园区聚集的眼镜企业越来越多,配套必须跟上。县里设立重庆市眼镜产品检测中心,就是要为这些企业做好服务。”奉节县质检所所长向光城说。

奉节曾是重庆有名的产煤大县,随着全县煤矿在2015年前后陆续关停,产业空虚情况日趋严重。然而三峡库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又担负着长江上游重要屏障的任务,招商引资绝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怎样才能培育出一个真正适合三峡库区的“绿色产业”?一个外出务工的奉节人返乡创业开的眼镜店,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注意。

“这个眼镜店刚开始并不起眼,但是县领导特别关注。”奉节县生态工业园区副主任彭学威说。经过反复调研分析,奉节人发现眼镜产业不仅是对物流不敏感的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还是发展空间广阔的朝阳产业、时尚产业。更关键的是,主要的眼镜企业以前都在中东部和沿海地区,在西部地区尚属空白。再看奉节,厂房租金、劳动力方面都有比较优势,完全具备承接眼镜产业梯次转移的条件。

机会稍纵即逝,行动刻不容缓。2016年,奉节出台加快眼镜产业发展的“十二条意见”,从支持搬迁补助、物流补贴、担保费及贷款贴息、基本电费补贴等12个方面降低企业运行成本,为包括眼镜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配备“专员”和“企业秘书”,为入驻企业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全方位“一对一”服务。

奉节县以前根本不产眼镜,企业入驻后招不到所需员工。县委县政府利用公共显示屏、移动大数据平台、村村通广播和“春风行动”招聘会等方式,很快回引了500名本土眼镜技术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县里还在职业学校开设了产教融合班,既解决企业当下的用工难题,也为全县眼镜产业发展储备人才。

“来奉节前,我们去了很多地方考察,对这里算是‘一见钟情’。8年的时间证明,我们的选择完全正确。”8年前入驻生态工业园区的重庆亚美欧眼镜有限公司,是奉节引进的第一家眼镜制造企业。公司总经理冯元首说,奉节当时的所有承诺,后来都不折不扣地兑现了。在业内比较有号召力的冯元首,现在已经将自己的微信头像改成壮丽的三峡夔门,自告奋勇当起了奉节眼镜产业招商引资的“活招牌”。

这样的“口碑招商”,吸引了一批沿海地区的眼镜企业结伴组团来奉节。到2021年年底,奉节县生态工业园区已经集聚了50多家眼镜企业,眼镜铰链、原材料等配套项目也相继落地,“眼镜产业生态”逐步形成。

2022年,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奉节又出台新的“十二条意见”,根据眼镜产业发展的新情况加大对眼镜贸易、配套产业等方面的扶持力度,着力打造集技术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展示、贸易结算于一体的眼镜产业集群。

重庆万大眼镜有限公司2022年6月与奉节签约,当年12月便正式投产,填补了奉节眼镜产业在模具维修等方面的空白,今年一季度实现产值已超过4000万元。“我们能够在半年内实现投产,与完善的政策配套和党委政府‘店小二’式的服务密不可分。”万大公司总经理严德富很认同曾经听到的一个评价:“无中生有”的奉节眼镜产业,确实是一个“有眼光的产业”。

“奉节现在已经集聚了114家眼镜企业,形成了年产眼镜3.8亿副、镜片4.9亿副、隐形眼镜1000万片、眼健康产品2500万套的产业规模。预计到2025年,将有超过200家眼镜企业投产,形成50亿级的眼镜产业集群,带动上万人就业。”奉节县委书记张果说,随着郑渝高铁通车,奉节正式迈入高铁时代,全县的眼镜产业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发展,东南亚和欧美市场将成为奉节眼镜产业的主要市场。

《光明日报》( 2023年05月29日 04版)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