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肖姗姗 文/图

巴蜀石窟有怎样的历史轶事与珍贵价值?如何去挖掘深藏在巴蜀乃至中华大地的丰富石窟题材?摄影承载着怎样的文化使命?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分享会现场

12月10日下午,由上海光启书局出版的《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在成都举行了新书分享会。该书作者、摄影家袁蓉荪和他的两位好友——中国摄影最高奖项金像奖获得者陈锦、王建军围桌而论,从旅行、摄影与文化的角度出发,共话实地行走拍摄的创作经历与心得,讲述他们镜头里的巴蜀大地与石窟文明。

《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

《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是一部介绍巴蜀石窟这一中华文明载体的纪实作品,讲述中国石窟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石窟,分“川北蜀道”“嘉陵江畔”“川西坝子”“成渝古道”“安岳石窟”“大足石刻”六个篇章,按照石窟艺术自中原传播到巴蜀的路径,选择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37处代表性石窟文物,收录612幅图片,介绍石窟的悠久历史、艺术价值、人文轶事,石窟所在地的历史地理、乡土风貌,尤其聚焦与石窟为邻的乡土居民,记录50余位乡村文管员守护石窟的感人事迹,彰显巴蜀石窟作为中华文明载体的重要价值,以及围绕石窟文物保护所体现出的传承、守护等中华民族内在精神品质。

分享会上,播放了袁蓉荪寻访石窟、拍摄石窟的影像资料。短短几分钟,浓缩了袁蓉荪16年爬山涉水的艰难历程,也展现了大量巴蜀石窟的雄伟与庄严。

分享会现场

袁蓉荪讲述了自己与石窟的结缘。2005年一次行走乡间古道的探寻之旅中,他偶然发现一龛荒山草丛中长满苔藓的古代石刻造像。“石像虽风化残损,但慈祥的微笑隐约可辨,犹如一阵清新的风吹过,让我就此萌发探寻拍摄古代石窟的念想。”

16年上下求索。在袁蓉荪的镜头和笔触里,那些珍贵又隐秘的石窟“重见天日”。他走遍巴蜀大地乃至中国大江南北,实地寻访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石窟,拍摄了这些宝贵文物在野外自然环境下的纯粹面貌。

袁蓉荪希望通过手中的相机,更好地传播佛窟文化艺术,吸引更多人自觉关心保护这些文化遗产。

看过好友袁蓉荪的新作,陈锦、王建军最大的感受就是,除了精美的照片,袁蓉荪的文字也那么扣人心弦。陈锦直言:“这不仅仅是介绍石窟的文字,这就是一部写得很好的文学作品。”王建军认为,在当下的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拍几张,但像袁蓉荪这样,具备高超的摄影技术,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具备对文化遗迹保护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心,才是真正的摄影家。

值得一提的是,《巴蜀石窟:藏在乡野的中华文明》得到了著名作家阿来的关注,他为该书写下了这样的推荐语:“巴蜀之地不仅孕育了三星堆、金沙、都江堰为代表的古蜀文明,还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乐山大佛、大足石刻这样独树一帜的石窟造像。巴蜀石窟在巴蜀,当然也在中国,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难能可贵的是,袁蓉荪先生镜头和笔下的《巴蜀石窟》,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乡野间的中华瑰宝,也让我们看到了巴蜀石窟还如此贴近民间,仿佛又一次嗅到了浓浓的人间烟火。”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