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政协委员国锦琳。  欧阳杰 摄

四川在线记者 吴浩 摄影 欧阳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其中,要构建包括“生物技术”在内的一批“新的增长引擎”。“近年来,成渝两地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1月12日,省政协委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国锦琳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联组会上提出,加强政策协同,携手打造区域级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应共同出台产业协同促进政策、财税协同政策、人才共享政策等,充分发挥成渝两地生物医药产业的各自优势,强化区域内产业链整合,形成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格局。”国锦琳建议,建立两地生物医药产业互认的持有人制度,如探索成都研发、重庆生产的合作模式。

“打造创新生态链,共建生物医药科技创新高地。”国锦琳提出,优化区域知识产权环境,在成渝地区先行先试跨区域知识产权协作执法机制,探索解决跨区域维权难、举证成本高等问题。同时,发挥成渝高校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强强联合优势,加强优势学科合作共建,在研发领域推动有效沟通和及时转化。瞄准科技前沿领域,在新型抗体、免疫治疗、基因编辑、纳米技术、合成生物学等学术前沿,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生物医药产业交叉融合热点方向,布局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和重大专项。

结合四川特色优势,国锦琳还建议加快布局前沿领域相关产业。比如发挥我省疫苗优势,加快研究制定疫苗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方案,力争获得国家授权试点;加速布局细胞治疗产业,创办成渝地区细胞产业发展联盟,共同制定发展策略和成渝地区互认的研发、制备、市场准入标准,培育3—5个各具特色的细胞治疗产业集聚区。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