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寇敏芳
(资料图)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耕地是基础。
在资阳,一场守存量、谋增量的探索正在进行,既压实责任守住耕地红线,又将“生态疤痕”变为良田,打出一套耕地保护“组合拳”。
雁江区宝莲街道朝阳社区矿山修复后
坚守红线
三只“眼睛”盯住耕地
“土地有没有人种?”去年,资阳市的田间地头多了一个特殊检查团——由资阳市纪检监察干部组成的监督队伍。这是资阳耕地保护监督的第一只“眼睛”——“政治监督”。
资阳市纪委监委把监督检查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纳入政治监督重点工作,采取专项检查、不定期巡查、派驻监督、提醒提示等政治监督措施,对监督巡视巡察、耕地保护督察及审计等反馈问题,跟进整改,先后发出提醒函2个、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提示卡3个,提出整改建议7条,各级耕地保护责任全面压紧压实。
第二只“眼睛”——“审计监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资阳市审计局重点围绕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土地整理、增减挂钩、撂荒地整治等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卫星图斑比对、实地核查等方式开展清单式审计,共审计抽查相关项目65个,实地查看土地2.12万余亩,发现并反馈问题130个,所有问题均移交相关县(区)及市级部门,并限期整改。
第三只“眼睛”是“协商监督”。资阳市政协党组把“落实‘长牙齿’的硬措施、有效保护耕地”作为2022年度唯一专题监督性协商计划,组建监督视察团,重点围绕撂荒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流出非耕农用地整改等内容深入6个镇(乡)进行现场调研,收集问题建议30余个。
雁江区宝莲街道朝阳社区矿山修复前
矿山造田
“生态疤痕”重现生机
1月初,资阳市雁江区的一片浅丘上,村民王世贵仔细照看着地里的油菜。
王世贵家在雁江区宝莲街道朝阳社区,多年前,家里沿着河滩的一块土地曾被砂石厂租用,后来田里堆满了石头,无法耕种。2020年,资阳市实施了一批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该区域作为废弃矿山点位之一实施了修复工程。
“根据复垦区周边相同土地性质的植物生长情况和植物种类,我们优先考虑恢复成耕地。”资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修复科工程师张祝兴介绍,通过原土翻耕、捡除石块、覆种植土等措施,目前已建立起新的土地利用生态体系,增加了耕地面积,又保护了河岸的生态环境。2021年项目完工,在王世贵精心照料下,当年油菜和红薯一共卖了5000多元。
在资阳市安岳县拱桥乡化龙村废弃矿山生态修复项目现场,废弃多年的露天页岩矿也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连片齐整的农田,渠、池、沟配套完善。虽然这片田只有6亩多,却分属10多户村民,他们非常珍惜,刚刚完工就撒下了麦苗养田。“这么好的田,荒了多可惜。”村民刘德林说。
废弃矿山变良田,耕种效果如何保障?张祝兴介绍,在原有矿山建筑清理完成后,会进行边坡修整、土壤翻耕、客土覆土、土壤培肥等土壤修复工程,配套完善排水沟、蓄水池等田间生产设施,全面恢复耕作条件。
2019年以来,资阳市在遗留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中,因地制宜,优先复垦耕地,并配套完善生产道路和排水等农田基础设施,修复治理后,新增耕地700余亩,变“生态疤痕”为生态良田,走出一条耕地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相融之路。
(图片由资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