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孜观察 杨孟双 四川在线记者 兰珍
“本地优势草种采摘完毕,明年把实验地增大到100亩到500亩之间,以不同海拔的梯度为试验点,扩大选育。”10月12日,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试验区,工作人员正在对明年的工作进行规划。
平均海拔4500多米的石渠县是四川省草地生态重点区,以草地为主的生态系统,构成了黄河源头的天然绿色生态屏障。如何高效快速地种草复草,就成了该县生态保护的重点之一。
【资料图】
“我在石渠工作了23年,也种了23年的草。”一片片绿油油的草地、一串串增长的数据,都倾注着“高原种草人”的心血。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站长唐伟便是“高原种草人”之一,他在石渠坚守23年,见证了石渠草原的变化。
唐伟(左一)在进行草原监测。
“1999年我参加工作,那时候,因为环境变化关系,高海拔天然草地有退化趋势,但不太明显。后来,由于过度利用草原,超载放牧,草场生产力逐年下降,草地鼠虫害化、荒漠化、板结化面积不断增多。”回忆起草原的退化史,唐伟深深痛惜,“生态环境遭破坏,草原很‘受伤’。意识到这一点,2003年开始,我们退牧还草,草原站开启了草原‘治疗’。”
踏过河道、穿过森林,骑马徒步、睡野外、遇狗熊、被冰雹打……唐伟与同事们一起在石渠“跑南闯北”,将种草地从一块扩展到一片,再到一座座山峦,“在这期间,我们发现草种会出现冻伤、盖土厚过深、春种秋死等问题。”高海拔地区种草,不仅是体力活,还是技术活。“高原种草人”一次次尝试,反复实验,终于确定了科学的种草方式——每年4月20日到5月20日温度最为适宜,草籽盖土厚度3至5厘米,发芽率高。
干部群众播撒草种现场。
草发芽了,还有后续的维护。
蹲点进行技术指导,苗期、中期、后期进行观测,都有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工作人员的身影——披碱草遇到连续烈日容易大面积死亡,要保障充足的水源;燕麦生长快,可以起到遮阳保水的作用,混播有利于披碱草顺利长大……
现在的石渠草原复种,经过多年修护已初见成效。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石渠县退化草原面积较2019年底减少95.03万亩,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82.6%。
“如今,随着大家生态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更是人人当起了‘种草人’。”唐伟告诉记者,“村民、干部组成的‘种草大军’,是草原上别样的风景。”
石渠县“种草月”干部群众种草现场。
发放种料、挖坑、浇水,今年5月,温波镇350余人拉开了全民种草序幕。在种草过程中,该镇党员带头,村干部、村民进行责任划分,确保了每个角落的种草工作。据统计,今年以来,石渠全县3.9万余名干部群众参与全民种草活动,种草面积达4万余亩。
修复后的色须镇拉龙村草地。
种活了草,还要种优质草。“下一步,我们将实验在海拔4000米以上能够自繁自育的品种。”唐伟介绍,“我们选取了一块实验地,四川农业大学和甘孜州草原站提供技术支撑,石渠县林业和草原局技术员蹲点观测,采集本地优质草种与引进草种进行对比实验。目前,本地草种优势明显,其成熟期要提前15—20天。这一结果令人欣喜,有望在5年内出成效。”
受访者供图